■王来东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认知困难和思维障碍,对化学概念似懂非懂,对化学本质不清不楚,对物质之间的关系糊里糊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刚接触化学,没有掌握化学的学习方式;二是由于教材无法呈现化学反应复杂的过程,影响了学生对化学本质的理解;三是不少教师忽略化学是实验学科的特点,以知识讲解代替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记忆。事实上,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起源,并非凭空而来,化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里,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追本溯源”,让学生知晓化学概念的源头,掌握化学现象及其原因,理清物质之间关系的本质,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大法。

一、基于化学起源,激发“兴趣点”

由于受原有学科学习方式负迁移的影响,无论是学习心理,还是学习方式,学生都难以适应化学这门新学科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化学起源于生活。在学生初学化学时,教师可以从化学起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点”。

例如化学符号主要是由字母、数字有序组合的,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从小学开始,这些字母已经在多门学科出现,并且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这个长期的过程无形中对化学学习产生了负迁移。教学中,笔者列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欣赏相关图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笔者“趁热打铁”,直接出示反映这些化学现象的化学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再通过微视频介绍每个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及其由来。尽管学生不一定都能(也不需要)掌握,但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理解、掌握化学元素符号”的阶段。这不仅使课堂和课外知识高效衔接,还打开了化学元素符号及其名称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习兴趣,顺利度过“负迁移”期。

二、关注化学本质,化解“矛盾点”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性。但规律中也存在着“变化”,这种规律与变化就成了学生心存疑惑的“矛盾点”,也是理解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追本求源”,从化学本质着眼,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点”。

例如:化学式书写规则之一是“反应物质微粒构成的真实情况,下标数字是原子个数的最简整数比”。然而,很快,一个知识的“矛盾点”出现了:H2O和H2O2如何理解?教学中,学生会在教师的讲解下知道一个是“水分子式”,另一个是“双氧水分子式”,认为这是化学家的一种规定,不需要任何理由。这便是学生心中的“矛盾点”之一:前面学过了化学式书写规则,H2O符合这种规则,但H2O2似乎是“反规则”的,这种“矛盾”让学生手足无措,他们会感觉到“准绳不一定准”的莫名“恐惧”,被“矛盾”的规则弄得对化学学习非常不自信。

为解开学生的心结,笔者大胆尝试了“追本溯源”法,从化学的本质出发,消除他们心中的“矛盾点”。将H2O和H2O2之间“夺电子”的情况进行对比:H2O中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处共用两电子对偏向氧原子,所以氧显-2价,氢显+1价;而H2O2中的氧原子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不是完全与氢原子处共用两电子对,而是两个氧原子之间共用了一电子对。图示加上讲解,学生就明白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明确了H2O2两个下标数字不能约分成最简整数比的原因了。

通过在知识的“矛盾点”处进行“追本溯源”,在比较中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他们不仅产生了醍醐灌顶的感觉,而且顺利地建构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三、着眼化学推理,促进“思维点”

不少人认为,初中化学以记忆为主,事实上,初中化学和其他理科一样,包含了推理逻辑。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化学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授了“酸碱盐”以后,出示这样的综合拓展题:

A、B、C、D、E分别是锌、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5种物质中的一种,如上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够发生反应,其中D的溶液呈蓝色,A与B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根据以上信息,得出与A、B、C、D、E相对应的物质。

对于如此复杂的拓展题,不少学生可能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其实,可运用寻根问底的推理方法,根据信息倒推物质。具体有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抽丝剥茧。

无论拓展题有多么复杂,只要将重要信息列举出来,通过抽丝剥茧,便能寻找到突破口。首先,将5种物质的文字变成化学式,以便从组成上“定类”;接着,拎出D物质蓝色溶液为常见的硫酸铜等铜盐溶液、光合作用气体原料——CO2。

步骤二:追溯本源。

把以上5种物质的最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5种物质互相发生化学反应后可能得到的新物质一一列出。

步骤三:一一对应。

对应后首先得到的便是溶液呈蓝色的D物质——CuSO4,然后找出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再结合信息CO2,分别得出以上物质。

步骤四:互逆验证。

理科内容要求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里,需要对得到的物质进行验证。验证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只要前后对应,那么此题便成功解决了。

通过以上分析、追踪、对应、推理过程,学生既明确了论证的基础点,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规律。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复杂的推断问题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点之上的。化学的“倒推与验证”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巩固与深化理解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