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并且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还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面对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写作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缺乏写作素材,无法丰富所选择的写作对象;不能合理安排写作素材,作文缺乏逻辑性和深度。

面对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法表达”的窘境,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创造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即以图解为形式,以网状为结构,加上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存储、组织和优化信息。它的构成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和关键图像都承担特定的记忆功能,引发新的思维。它们是记忆激发器,是揭示事实、思想和信息的关键,也是释放大脑潜力的关键。思维导图以“一个中心,多维发散”的形式,让无形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促使学习者厘清思路,正确看待思维过程中的对错,及时补充、纠正、拓展、延伸。

二、以思维导图加深阅读理解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使用板书对课文内容加以概括、小结,多角度、有重点地呈现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大部分以线连接关键词的板书,即为简明扼要的思维导图。如果学生更具体地去整理文章中的内容,厘清素材运用的详略、谋篇布局的侧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情感主旨的升华……那么,学生在深刻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文字细节的基础上,又有了条分缕析、建构分明之感,故而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对于初次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先从熟悉的课文入手,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整理。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明确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父亲的背影,随后根据文章内容对其思维发散的不同维度进行梳理,包括外在表现、内在情感、情节变化、感悟体会等。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梳理出不同的思维导图,在梳理过程中发现各维度之间存在的互为呼应、逐步深入的关系,可根据需要添加连线,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此外,学生还要对绘制的思维导图中的各项素材的详略运用作区分,以明确作者是如何达到重点突出的效果的。

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后,可继续选择学生熟悉的同类型文本,如《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结。教师可在小结归类中明确指出,此类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作文有哪些可以细化的角度,对情节的安排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叙述手段,对于情感的铺陈又是如何层层递进并最终激起读者共鸣的。

三、以思维导图优化观察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合适的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中的痛点、难点,言之无物是不少学生写作的通病。文章的素材源自观察。“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观察的人往往能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也更懂得挖掘写作的角度。而观察仅仅是“用心”即可吗?不,还需要用对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更好地观察,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共同欣赏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的起承转合也正如影视镜头的切换;详写正如放大的慢镜头;略写就相当于屏幕里短暂停留的一句话。当然,选择适宜的视频是一个难题。教师也可以拍摄自己留心观察到的有意义的事物,既可用作供学生训练观察力的素材,也可作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的途径。

笔者曾用手机拍摄了一段鸟儿被困在教学楼内的视频:起意观察是由于被鸟儿反复撞击玻璃的声音震撼;着手拍摄是因为看鸟儿盘旋往复却始终找不到出路,于是尝试用镜头记录下鸟儿时而停歇,时而飞起,却始终困在这方隅之地的片段。笔者试图将其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观察一只鸟的焦灼之态。意外之喜是,下课铃响后,不少学生蜂拥而至,其中一人将疲惫的鸟儿救起,到走廊开阔处将其放飞。镜头也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一幕。整件故事有了真实且完满的结局。

在随后的习作课堂上,笔者将这一小段视频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大屏幕播放,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布置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由于之前进行过课文小结的思维导图绘制,学生进行观察也有了基础方向,看视频的过程中鸦雀无声。投入恰恰是观察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全情投入其中才能与所观察之物有所共情,有所感悟,有所记录。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自己记录的片段作分段处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也就是留给学生创作的余地。以上述视频为例,笔者将其截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视频停留在鸟儿站在窗前凝视窗外的画面,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文章的结尾。在学生充分酝酿并形成思路后,笔者再播放后续视频。有学生直呼和自己想象的结局相同,有学生感慨居然是这样的结果。预设与实际相同的学生通过视频完善丰富了想象的内容,进而将更多的感触融入文章;预设与实际相反的学生,也对生活的可能性多了一份思考。语文学习要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创作能力,还应该有对不同生命轨迹的个性化的体悟。

四、以思维导图辅助写作

1.以思维导图确定基本素材。

有人说:“没有思维,就没有写作。”按照先前对几篇人物描写文章的思维导图小结,学生对写作对象有了最基本的认知,可以明确本篇习作的主题是“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鸟的外在表现”“鸟的人格化的心理情感”“鸟在寻找出口过程中的情节波折”“观察者内心的感受变化和情感感悟”等几个角度出发,去回忆观察时的场景,记录下值得写的素材。此举主要针对一部分写作方面的学困生,旨在给他们提供基础的思考方向。只有先让他们有话可写,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找到写作的信心,才有可能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期待他们写出更好的作品。

2.以思维导图拓展个性化思维。

事实上,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是回归自然的原始思维方式之一,是外化的“精神图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达。运用思维导图对同一个观察对象所进行的梳理是否相同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除了忠于事实的记录描摹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在导图上拓展思维,在思维的火花悉数呈现后,选择最适宜的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从学生的成品来看,同样是观察小鸟飞翔的场景,有的学生的描写重点在于观察静态的鸟的样子,有的学生的描写重点在于鸟撞击玻璃的样子;同样是对鸟儿的近景描摹,有的学生注意到鸟抖动的双翼,有的学生观察到鸟儿张望的眼神,还有的学生着眼于鸟儿紧抓栏杆扶手的脚趾;同样是对鸟儿心境的共情,对于窗外飞过一只鸟的场景,学生们对人格化情感的补充却各异,有妒忌,有无奈,有帮助,甚至还有学生想象出鸟儿唤群鸟来救它的场景;对于鸟的想象和联想,更是不尽相同,有写鸟妈妈的,也有写蜻蜓、蝴蝶的,还有写天空中的云朵的……丰富各异的观察角度和创造性的联想想象呈现在思维导图里,为一篇篇个性化的作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3.以思维导图预先去粗取精。

依照过去的写作教学经验,教师往往布置一个话题或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写作。学生写作完成后,再通过教师的批注了解自己的不足。此举相对效率低下。这种情况的“改良版”,是要求学生先写出提纲,再进行习作,以保证文章具有整体性且详略得当。然而,学生在写提纲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脑内进行了素材筛选和布局安排,提纲和所写文章别无二致,都只是结果的呈现。同时,教师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提纲也是难以下笔。

所以,教师可以将写提纲转变为绘制思维导图,以话题或题目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由基础的思维发散进阶到个性化的思维发散,将思维过程逐步呈现出来,延伸开去,尽可能在保持与中心相关的前提下进行思维拓展。相比较无法落笔的犹疑,学生在思路毫发毕现之下的选择应当更为轻松。随后,也就是更重要的部分,即学生对已列出的思维导图进行删减、修改并明确重点。此举也是对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由之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较多出现的越写越偏、离题万里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正式习作前,根据不同的思维导图提出修改建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更有效的交流成果,从而让习作的起点更上一层楼。

4.以思维导图明确写作结构。

经由思维导图拓展思维、筛选写作素材后,还需要对所选的素材进行整合,对文章的骨架进行构建。教师需引导学生做如下五步规划:第一,明确文章写作顺序;第二,明确文章结构,梳理文章层次;第三,明确文章线索,合理安排明线、暗线;第四,合理分配详略,标注重点部分;第五,突出核心内容,强调关键词句。

学生如能将以上五点在思维导图中以文章结构条目的形式进行分类呈现,即可进一步通过线条连接的方式与素材迅速关联。学生可以顺着厘清的思路,选取素材,采撷头脑风暴时记录下的火花,作出一篇情感饱满、逻辑清晰的文章了。

五、结束语

教师如能持续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病,让学生从仿写做起,真正习得写作的能力。当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的相关内容。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相信在对思维导图的合理利用下,学生们能写出更多浑然天成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