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男等

编者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逐渐成熟,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也期望着看到或者设计出高质量的课。但究竟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才是一堂好课呢?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新理念来评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校领导、信息技术教研员、一线教师代表,共同就“如何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评估”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谈想法、谋突破。

参与讨论者:

曹林男江苏省江苏市新区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王问洋湖北省襄樊市教学研究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金慧莉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信息技术教师

沙有威北京市景山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

高淑印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育信息中心主任

新时代、新课改、新难题

从20世纪到21世纪,信息技术课程遭遇时代的变迁及网络信息大浪的冲击,又恰逢新课程改革之凤吹遍神州大地,这些都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估造成了影响,也带来了新背景下的“新难题”。

王问洋:不同时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文字表述层面往往变化不大,譬如“教学重点突出”等一直保留在评价标准中。但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却随着课程目标、教学设施、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改变而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下面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个发展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进行简短的回顾。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计算机价格昂贵、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学校设备简陋,有的学校甚至用“学习机+电视机”替代计算机,用纸质图片键盘进行指法练习。这个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是:学生接受了多少计算机知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联想集团“万元奔腾电脑营销活动”为代表,计算机价格降低、性能显著提升、应用范围扩大,台式电脑不仅能处理中文文字,还能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个时期的评价理念是: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否提高。

进入21世纪后,“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迅速推广。这类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让课堂教学具有了弹性,让计算机操作技能差异很大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这时的评价理念是:强调学生对计算机是否会应用。

沙有威: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而教学评价方式的导向作用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因为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这种关注使得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价依然沿袭新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方式,那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作用将引导教师的教学朝着不利于新课程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对新课程的指导作用,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程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的,这种转变对教师而言就是知识传授方式的转变。所以,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关注知识传授方式的转变,在听课和评课的时候就不能仅仅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金慧莉: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评价难”的现象。之所以信息技术学科相比起其他学科来说“评价难”,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说起。和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主科课程不同,世界范围IT业的迅猛发展,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不断变化,以紧跟时代的脚步。所以,到目前为止,和其他学科早在新课程开展之初就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及各种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同,能被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引以为纲的只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综观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只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简要提示。教师具体要教授的每一节课,究竟学生应该将知识和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可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则完全要靠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设备情况自行揣摩或相互探讨。例如本学期,我区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关于F1ash按钮的公开课,从设计到正式讲,一共写了九版教案,每版的教学目标都不相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如以上“反做功”(即先设计课程,再思考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相比其他学科要将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细化落实到课堂上来,需要思量的要多得多。因此,我们迫切希望标准化教学目标的出台。目标设定的不统一,势必会造成评价标准的不统一;评价标准的不统一,则势必会导致“评价难”的现象。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评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以什么为导向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王问洋: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我认为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性。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三个维度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析以前不同时期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知识、技能、应用,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体现。但目前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体上看,“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了前两方面就弱化了另一方面,而关注了后两个方面又弱化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两种类型的信息技术课堂:一种是“讲练型”,教师先讲解、示范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练习任务;另一种是泛化了的“主题活动式”,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下课后却什么都不知道。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因此,“三维”教学目标实施中的和谐性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高淑印:一节好课的评价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核心理念,在具体操作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信息技术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实际应用。有的教师在操作上虽然注意了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却常常只是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导人,且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其突显真实,但在其后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导入情境的创设关联度很低,这样会显得牵

强附会。一节好课是否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不仅在于导入环节的真实情境创设,更应关注与教学内容的学习丝丝入扣,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把情境导入关。

第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很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理念,但也常常会出现简单从事的误区。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学书本,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摸索软件的使用操作,合作就是小组讨论,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实质,转变学习方式就会流于形式目标签化。因此不论哪种学习方式,一定讲求其实效性,自学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及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探究要注意学习过程的方法指导,不能形式主义;合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小组分工,不能故弄玄虚地讨论。

第三,追求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要关注学习主体,即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主要是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参与不能是表面上课堂的热热闹闹,而是看学生是否都进入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要让学生有恰当的思维负荷,因为信息技术课不是游戏课、聊天课。交流是看师生、生生之间是否能平等、民主、和谐地对话,是否真正能彼此分享思想、交流情感理念、教学相长,这一过程也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应该是检验一节好课必须守住的底线,要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检验,既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也要有过程方法的探究,还要有真挚情感的体验。在致力于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曹林男: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何谓多元化?就是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主体要涉及多方面,包括学校领导、学科教研员、相关学科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的自评。然而在现实之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由学校领导说了算,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本人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科学、不公正的。其实,教师的自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它是教学反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也是教师加速成长过程的助推器。

此外,要特别强调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创新。第一,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从“消极被动”型向“积极创新”型发展,从“惟书惟上”型向“探索反思”型发展,从“灌输教学”型向“对话教学”型发展,从“单纯教学”型向“教研结合”型发展。第二,要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在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第三,要在师生关系上创新。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可接受、宽容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沙有威: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最近的听课和评课中有时会听到类似的评价:“这个内容本来讲讲学生就能会了,可是老师却让学生试,我发现有的学生反复试了几次才成功,而有的学生还没试出来,这样的教法是不是不够好……”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这种评价有可能会遏制教师改变传授方式的尝试。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深入探讨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教学无论是通过“接受”来实现“会”,还是通过“发现”来实现“会”,都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学方式的问题,而教学方式相对于教学方法是更上位的问题。教师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方式的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决定了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时,不能片面地认为某种学习方法就一定比另一种学习方法要好。而使用哪种方法,更取决于教师想让学生通过哪种学习方式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评价:“我观察这个同学的操作,发现他没有学会,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并对教学效果或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质疑。首先,当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要从学生差异性的特点来看待教学的成效,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掌握了所教的内容才是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当教学质量评价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求时,我们的教学和评价可能会遇到“一刀切”的传统教学目标设计习惯和课堂教学评价习惯的挑战。这种习惯使我们希望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水平和质量。于是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了太多的“整齐划一”,这种“整齐划一”掩盖的恰恰是学生的差异性的需求,丢掉的恰恰是针对学生差异性需求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中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恰恰是“整齐划一”的学习效果,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针对学生差异性设计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指导。

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课上学生有自学的活动……有探究的活动……有合作学习的活动……有……感觉课上得很好。”有时对教学效果提出质疑时也会提出没有以上类似学习活动或缺少某些活动的设计问题。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常态教学”。一般地说,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公开课”、“研究课”等,那么这种评价如何作用于教师的常态教学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把以上说到的学习活动或者还没有说到的活动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它们无疑都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很好的方法,但是让一节课承载如此多的教学重任是否具有一般意义,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适合某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一种日常教学的渗透,渗透是教学思想的体现,所以评价要鼓励和指导教师把能够体现现代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常态的教学中。在公开课的评价中,建议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在评价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时要关注本节课的“前因和后果”,把教学中的多个“亮点”的设计分散到教学单元中,分散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使公开课的研讨、评价更加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

编后记:

近期,“特别关注”栏目将关注的目光投诸“如何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进行评估”,邀请专家、教研员、教师等就同一话题进行热议。本期我们从新时期新现状出发,探讨了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估的具体指标、细则,敬请关注。另外,第三期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评估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第四期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评估一个区域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欢迎大家参与到讨论中来,您对这些话题有什么想法或者对本栏目有什么建议,欢迎发邮件到tougao5@nettime.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