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因而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有“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与月共酌,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叹月恒久,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摘月豪情。

月宫之上,琼楼玉宇,蟾冷桂清,嫦娥弄舞。人们可望月、邀月、思月,亦可咏月、听月、问月。月是清澹的、明舒的,静听千般私语、万种离绪;月又是幽远的、神秘的,在人们绮丽的想象中化作缕缕诗意。正如贾平凹所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是人们心灵的观照与归属。

秋光如许,月华如练,与寻常的月相比,中秋明月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梦粱录》中描写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当月与仲秋丰收、阖家团圆的生活场景相联系,便多了愈加挚切的情感形态和更为深厚的文化内蕴。秋月皎洁澄澈,遥寄相思。这一夜,刘禹锡因桃源玩月,畅抒“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苏轼因思念胞弟,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陆游因赏月入迷,幻想“此夕洞庭应更好,谁能从我跨青鸾”。

“最团圆夜是中秋”,当亲友团聚,祭月、拜月、赏月、追月、玩月等便沾染上喜庆的色彩。自宋代中秋正式被确立为全国性节日起,其热闹鼎沸之势愈显,以至满城灯火,夜闻笙歌,欢饮为乐。在民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赋予了月以美好而浪漫的意象,人们用独特的方式敬奉自然,祈望圆满。

也许,中秋节赓续至今的意义,就在于月仍是那轮月,盼人还是旧时人。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看月明,始终是中国人最朴质、最旷达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