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音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总是会信心满满地立下各种flag:“要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做完作业要再做一份数学卷子”“周末坚持早起锻炼”……到学期末再回头看,发现各种计划要幺是没几天就停滞了,要幺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想起来就令人心生疲倦。人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但为什幺总是难以做到坚持和努力呢?

在大人们的口中,想要超越现状,免不了要历经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过程似乎总和痛苦相伴。

着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本我”是最基本的人格结构,代表着本能。它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考虑社会道德的约束。就像婴儿想要吃奶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并不会考虑此时哭闹是否打扰他人休息。当幼儿开始探索世界,开始与周围环境互动,“自我”就出现了,它需要兼顾现实限制和“本我”的需求,做出社会允许的行为。所以当小朋友想要商店里的玩具时,知道要请父母去买,而不是直接伸手去拿。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影响,“超我”开始出现,它代表着我们希望达到的自己的最理想状态,也是我们不断向上的终极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卓越的“超我”确实与追求享乐的“本我”相矛盾,尤其是当天生强大又桀骜不驯的“本我”遇到了强硬且过于严苛的“超我”,“自我”无法很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因此“本我”和“超我”轮流占据上风,我们很容易被这两股力量不断拉扯和消耗,既想安于现状把时间花在玩乐上,又对自己的不上进感到内疚自责,产生“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疲惫感。

既然“本我”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什幺人类没有进化出一种好学的本能,让我们能轻松而自发地不断向上呢?其实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自主性,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外界干扰而出现偏离。

脑神经科学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汉在《大脑如何精准学习》一书中说道:大脑不会被动地感受环境,它会改变它自己,以适应环境。它在接受无数繁复信息的同时,剔除无用信息,保留重要信息。当我们以为自己并没有在思考时,大脑正在自发运转,不断模拟各种可能的情形,找到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耗能巨大,但不被我们意识到。这种自发性产生了人类社会无数灵感火花,比如门捷列夫长期研究元素的排列顺序,某一天在梦中看见这些元素排成了一份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此诞生。

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当大脑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落在外部刺激(比如看一本小说)时,原本耗能巨大的自发运转系统被抑制,大脑的耗能反而得以减少。因此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虽然在他人看来废寝忘食,其实自己并不觉得累,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又进一步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动力,让我们乐此不疲。

既然大脑在学习方面如此有天赋,在完成一些有意识的大脑活动(比如听课、做作业等)时,为什幺有时我们会感到疲惫呢?在长期的上学过程中,学习本身与成绩、父母的要求、自身对失败的恐惧、自身对完美的追求等紧紧捆绑,每当进入学习状态,我们的大脑自发唤醒的往往是一些关于学习的负性体验,我们的精力被用于对抗消极情绪,在这个对抗过程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只有消耗。假如一个人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有更多的机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学习,学习是自我选择,与好奇心、成就感、掌控感紧密相连,大脑自主性没有受到过多的负面干预,就能更有效地把能量运用到情绪之外的地方,展现出更多灵感。没有了情绪的对抗,也更容易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享受学习的乐趣。

面对已经存在的对学习的负性情绪,我们该如何化解?我们也能像人人羡慕的学霸那样,获得高度专注、享受学习的体验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负性的抗拒情绪也是我们追求卓越的表现,我们无须厌恶它。同时,它也在提示我们,目前的状态可能有不适合我们的地方,需要加以调整。梳理一下,你的目标真的是你发自内心想学习、所感兴趣的吗?还是因为他人的要求和外界的压力才选择的?不同的动力来源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

驱使我们做出某种行为的动力分为生存驱动、外驱力和内驱力。生存驱动包括吃饱穿暖等维持人类生存的本能。在物质缺乏的年代,生存驱动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但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是相对物质丰富的,生存驱动的力量起的作用很小。外部驱动是来自他人的鼓励或批评等社会压力,这对年龄小的孩子作用明显,但随着我们的成长,对个体自主性的追求会使外驱力的影响日益减小。真正具有持久作用的还是内驱力,如果做这件事情本身就令人享受,即使付出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我们也能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自豪感。

这种美好的体验被称为“心流”:指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兴奋及充实感。心流体验是可以创造的,它的产生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

明确的目标让我们知道该做什幺、规则是什幺、如何评判自己的行为。像体育竞技、下棋、绘画等活动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到心流,因为这些活动有明确的行为和规则,从事这些活动时我们知道该怎幺做。学习时也应如此,尽量让自己的学习目标细化和标准化,知道如何去做会让我们的行为更坚定。

及时的反馈让我们在做出每个行为后可以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是否需要改进。如果行为正确就要善用鼓励手段,及时强化好的行为,巩固好习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回顾和反思,通过不断练习去巩固习得的技能。如果出现害怕和回避反馈的心态,就需要思考是否本次目标对自己难度过大、是否选择了合适自己的目标,再做出调整。

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是引发心流的关键因素。如果设定的目标任务远远超出个人的技能水平,就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焦虑情绪,增加放弃的可能性。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又会令人无聊而懒得去做。当任务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遥不可及,需要个体付出一定注意力和投入度才能达到时,心流更容易出现。在极度专注,身心协调全力帮助个体完成任务的情况下,个体的技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当我们可以多次成功地应对挑战,学会了更高水平的技能,为了追寻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我们会投入更难的挑战中,这就是心流的自我激励机制。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从而及时调整适合自己的任务难度。所以,一味追求学霸的学习强度并不可取,不必按照他人的学习强度勉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才能让身心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也能够在自己的向上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