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yo

凤冠的“凤”字,注定了其在封建集权时代不是属于平民阶层的饰物。“凤冠”一词最早可循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晋时期王嘉编撰的志怪小说《拾遗记》中,直到宋代,它才正式被纳入后妃服饰系统,皇后以凤冠为礼服冠的制度也正式形成。由此,凤冠成为古代中国封建集权统治下,女性最高地位的象征物。而明代的凤冠多承宋制,并在此基础上演变。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在审美与工匠技艺上称得上是唐宋的集大成者。众多璀璨的文物里,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集王朝最高工艺水平与最高权力于一身。孝端皇后本身,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她在位42年,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由于天资聪颖深受神宗喜爱,地位一直稳固。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冠高27厘米,冠口直径23.7厘米,重2320克,装饰有珍珠4000余颗,各色宝石100余块,结合了花丝工艺、点翠工艺、錾刻工艺和镶嵌工艺四种工艺手法。头冠部分分为五层,第一层是九金龙口衔宝石制成的珠滴;第二层为点翠翠云;第三层翠凤,同样口衔宝石珠滴;第四层随型镶嵌红蓝宝石,据考证,这些宝石均产自古锡兰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第五层是金圈镶嵌红蓝宝石珍珠圈,三个装饰点翠金龙博鬓在冠后。整个冠体的花丝工艺繁复细致,与点翠搭配得华贵雍容,静观也能感受其权势的威慑。如果仔细对比历代凤冠,只要与“龙”同时出现,那幺“龙”永远高于“凤”,这也表示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后妃不得干政,帝王权威不可僭越。因此,这顶龙凤冠是明代工艺美学的巅峰,也是礼制的最高点。

从明成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初,就尤为重视章服制度。历代皇帝深受儒学“辨贵贱,明等威”的影响,而皇家服饰上的制度明晰,自上而下加强了整个社会等级的封建政治体制,还逐渐衍生出典礼佩戴的礼服冠和常服冠(即燕居冠)。

由此在明王朝期间,凤冠共经历了五次形制调整,且均由皇帝亲自修订规制。分别是在洪武元年、洪武四年、建文二年、永乐三年、嘉靖十年。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永乐年间,规制明确了凤冠各部件的名称及数量,同时对于不同等级的后妃,在凤冠制度上作出更加全面的规范,并且通过插戴博鬓的方式来彰显身份特权。自永乐三年修订凤冠制度后,博鬓就只有皇后和皇太子妃才能佩戴。

纵观精美绝伦的明代凤冠,深受工艺震撼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凤冠之下的牢笼与枷锁。明孝端皇后凤冠既是精湛工艺、时代审美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央政治集权和宋明理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