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海宁市大力培育建设了一批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笔者主持的“王小林名校长工作室”正是首批名校长工作室之一。

笔者曾任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职高”)党委书记、校长,在多年职业教育生涯中收获了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第八批特级教师、浙江省第五届“功勋教师”、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第三届浙江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嘉兴市首批杰出人才等称号;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但笔者深知,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因此,笔者的工作室始终以“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理念,以锻造陶行知提出的“经验、学术、教法”三合一的“健全之职业教师”为培养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通过挖特色、搭平台、建团队,让教师“人人出彩”,打造了一支“德高业精、启智润心、活力创新、多元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依托专业,多元创新

依托产业背景,组建多元教学创新团队。随着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宁逐步形成了皮革时尚、经编和家纺三大产业链。海职高和工作室成员校重塑原有的专业建设结构,建设了对应产业链的专业群,包括皮革产业群、经编产业群和家纺产业群。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学科为基础组建的单一教研组已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内部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更新调整倒逼教学基本组织的变革。为此,海职高重构了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对接皮革设计、制作、销售(线上线下)、物流等,建设整合皮革服装、市场营销、平面设计、电子商务、影视影像、物流等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对接经编制作、经编销售(外贸)等,建设整合经编、外贸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对接家纺制作、家纺销售设计等,建设整合纺检、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

依托教研载体,组建梯级教学创新团队。在组建多元教学创新团队的同时,笔者还加强了原有专业群内教师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一是组建“教学+科研”教学创新团队。针对各类教学项目和教学业务比赛,如“面向人人”大赛、教学能力大赛、“创新杯”比赛、说课比赛、命题比赛等,组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精湛的教师组成“强强联合”团队,教师发挥各自优势指导项目和比赛,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引领团队成员全面发展,培育各级名师。二是组建“以强带弱+以老带新”教学创新团队。在各基层教研组内,组建备课组、业务提升组、科研提升组、技能服务组,由教学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技术技能精湛者担任组长,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和项目,在师傅指导和自我实践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专业技能。

名师引领,提升素养

提升教师实践经验。积极打造“三学两做五走进”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树师德正师风,坚守教师职业初心。早在2012年,海职高就开始通过“三出四进”教师培养路径,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与专家、技术骨干交朋友,助推教师成为行业技术专家,从而打造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双师型”队伍。同时,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在学校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担任负责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由行业骨干、专业骨干组成,作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行业骨干负责更新产业最新发展信息及技术,使学校办学契合行业动向和标准。

成立校级名师工作室。成立各类校级名师工作室,聘请在教学、技能、科研、非遗传承等方面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工作室吸纳同专业组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充分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着重培养教师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技能竞赛等方面的能力。

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制定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搭建名师“阶梯式”培养平台。采取“自荐+部评+校选”的形式,从教学、科研和师德等方面展开考核评选,每年评选数名校级骨干教师,形成“校级—县市级—地市级—省级”的名优教师孵育之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名师引领作用。例如,海职高教师寿斌杰高中时师从灯彩大师孙惟君先生,有灯彩制作经验,笔者便鼓励他以技能教学为突破口,深耕传统文化传承教学,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寿斌杰先后创建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四个重大项目,形成了非遗传承教学的海宁模式和独特的技能教学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先后获评正高级讲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

项目驱动,“三航”引育

打造周密的学习体系。工作室以学期为单位拟定学习计划,每学期组织成员开展1次集中研修、到一所成员所在学校开展1次教学研讨、进行1次教育帮扶、组织1次外出学习、开展1—2次专家指导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研训资源。

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为发挥师训工程的有效性,增强培训效果,工作室根据学校各类教学项目和比赛,设计主题式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对照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和教师团队需求,开展产业态势分析、专业岗位分析、岗位技能分析、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方法等专题培训,不同专长的教师承担不同任务、参加不同主题培训。针对教研团队,开展学案设计、教学策略、学生评价、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专题培训,满足团队教师的不同需求,提升师训效果。

分层设计培训任务。工作室将全体专任教师的在校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时期:“引航期”教师为刚入职的新教师或没有任何名师荣誉的教师,“近航期”教师为被评为校级名师、县市级骨干的教师,“远航期”教师为具有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及以上荣誉的名师。根据不同时期教师的特点,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四方面制定不同的培养任务,设计“三航”教师三年培训任务清单。

内外联动,完善管理

内部实行“四心共筑”工程。2020年实施“双高校”建设以来,工作室开展了“四心共筑”工程建设,即:塑正心,提升师德指数;聚民心,提升幸福指数;强信心,提升荣誉指数;提匠心,提升专业指数。强调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同时加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获得感建设,并将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班级管理等能力作为教师发展的核心。

外部推行“政行企校”共育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学创新团队,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平台,保障校企共育机制建设,尤其是对接产业的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更离不开校企共育的推动。为此,笔者在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的同时,积极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体的合作联盟,组建“资源融通、利益融通、供需协调、愿景同步”的产教融合平台。依托校企合作联盟和产教融合平台,提高教师技术技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方共育教学创新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不远人,薪火传承。“王小林名校长工作室”将继续以“大先生”之风引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紧握奋进之笔,谱写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