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延

前段时间,我一初中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声明,大意是:我平时几乎不怎幺刷朋友圈,想到谁就私下点开那个人的朋友圈,如果我给半年前的内容点赞,不必感到惊讶。不愧是清华大学的本硕博学生,能够忍住不刷动态,这自制力杠杠的。也就不难解释,有时候我按下共同好友点赞的消息提示,显示她正给猴年马月的他人文案喝彩。

就在上个星期,“#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的痕迹#”这一微博热搜引发无数网友讨论。诚然,随着年纪和个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参加工作后打开朋友圈,尽是些广告推销、微商文案以及求助信息。当初朋友圈刚横空出世时,人们忙着记录生活的人间烟火味貌似所剩无几了。

但至今我仍离不开朋友圈,甚至还有点乐在其中。于我而言,朋友圈的功能无非就这几个:一、了解亲朋好友的近况如何;二、知晓同城不熟的人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三、利用朋友圈学习。

是的,你没看错,我已经用朋友圈学习了很多年,而且亲测效果不错。

事情还得从高考完的那个暑假说起。众所周知,高考是大部分人知识储备密度最巅峰的时候,一考完很多学生的用功程度和求知欲如坐滑梯般直线下滑,而我并不想在大学开学后的英语分班考中失利。前期我尝试了好几款背单词的APP,我注意到所给的例句大都离生活太远。于是,喜欢围观朋友圈的我,意外发现长按对方的文案,再选中翻译二字,会跳出英文。我仿佛寻到了宝,一发不可收,通过这一途径大大拓展了词汇量,也越来越喜欢英语。

我使用各大品牌的背单词神器,背了又忘,忘了又背,那为啥用朋友圈的翻译功能就记得比较牢固呢?我想了下,原因如下:

首先,不管哪一种语言,想要学会,都离不开三大法宝——记忆、重复、背诵。朋友圈的文案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重复来重复去,尤其是金句文案,看过一次后,再重逢时我都能脱口而出英文翻译了。重复频率高了不就记住了吗?此外,除了发布人的文案,底下的评论也具备关联性,我也会一条一条转化成英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记忆。

其次,大部分英语老师都说背单词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例句,要融入语境,即便是当下生活气息骤减的朋友圈,也比长篇大论外加许多专业术语的书本中的阅读题有趣,而且还紧跟时代潮流,词汇选择更加贴近生活。

信不信由你,教材更新的速度永远跟不上网络时代,比如火爆一时的词汇——“绝绝子”等。我时常把朋友圈文案当作缩小版的阅读理解和翻译题来练手,它们就犹如一个接地气的学习入口,一步一步吸引着我探索更深的知识海洋。

最后,因为微信翻译倾向于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地翻译,难免会出现小纰漏,这时喜欢挑错的人性特点就派上用场了。我就会运用另一个翻译策略——意译,将句子理顺,这不仅启发了我思考,更让我收获了一定的成就感。

朋友圈既能让我了解他人近况,又能使我达到学习的目的,一举两得,妈妈再也不担心我沉迷手机了。

全英文的微信,朋友圈对应的是“Moments”,但反过来,“Moments”跳出来的释义并没有朋友圈,而是瞬间。这个瞬间是发布者的瞬间,而为了不被别人的瞬间牵着鼻子走,你有你的瞬间,他有他的瞬间,而我有我的瞬间。

我更想活在能稳步向前的舒适节奏里专注提升自己,利用朋友圈文案和评论区文字学习就是在助我一臂之力。

渐渐地,相较于朋友圈的图片和视频,我对文字越来越敏感。有时候,我甚至是一整个晚上,都沉浸在攒了好几天才打开的朋友圈之中,积累完生词,让我很有满足感。

学习外语需要语言环境,前往国外留学跟外国人交流这是借助外部环境,而从未出过国的我同样千方百计地在创造语言环境。我靠着朋友圈动态翻译这一功能,将语言学习生活化、日常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我高分通过了一场又一场英语考试,拿到了一笔又一笔奖学金,考取了一本又一本具有含金量的英语证书,得到了一个又一个跟英语相关的工作机会。

身边人纷纷感慨,现在的朋友圈不复当初,已有些许变味,成了炫耀和广告侵占的高地。但对我来说,它既不是攀比的名利场,也不是被包裹着的消费陷阱。我有我的“Moments”,它是我终身学习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