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钧 李筱

广袤的田野、茂密的森林、重峦叠嶂的山峰……无数宝藏藏身其中。现在,科技给考古工作者装上一双“鹰眼”——将人工智能与遥感卫星图像相结合,便能更快速、更准确、可持续地搜寻考古遗址遗迹。本期TED大会邀请荷兰专家艾瑞丝(Iris Kramer)介绍这双“鹰眼”的发展和应用。

 人工智能在对遥感卫星图像进行分析后,标注出的可能存留考古遗址遗迹的地点(供图/王治钧)

当人工智能

遇上“千里眼”

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使用雷达等成像设备从太空中的“千里眼”——卫星那里获取遗址遗迹的影像资料,再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对这些影像进行处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让人工智能也可以来帮助考古工作者。

1993年,艾瑞丝在大学攻读考古学学士学位时,有了将AI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想法——既然人工智能可以被用来驾驶汽车,那幺它也一定能够识别遗址遗迹。艾瑞丝发现,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帮助地质工作者检测山体滑坡,遗址遗迹就和山体滑坡一样,每一处的“长相”都独一无二,这给了她灵感。

艾瑞丝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用算法为它设定考古检测目标,随后将可供学习的材料输入进去,让人工智能进行自主学习、训练。人工智能在大量分析遗址遗迹训练样本之间的“样貌”差异后变得“聪明”起来——它在内部创建了一个寻找遗址遗迹的模式,以适应新的、不同的景观。

 通过雷达图像分析得出的英国中世纪山脊、沟渠(犁耕遗址遗迹)和废弃村庄示意图(供图/王治钧)

 LiDAR——一种集合激光、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的新型遥感系统,可生成数字化三维模型(供图/王治钧)

这时,艾瑞丝将卫星传回的图像引入人工智能系统,让它在这些图像中寻找未被发现的遗址遗迹,结果远远超越她的预期:它的速度非常快,几分钟之内便发现了大量新的、可能存在遗址遗迹的地点。这将会大大缩短考古工作者寻找目标的时间。

穿透地表的“火眼金睛”

约一个世纪前,为了扩大田地规模,英国拆除了大部分田地之间的树篱(用作界标或防护的灌木或乔木林带)。这些树篱是昆虫和鸟类生存的重要基地,但想在百年后将它们恢复原状似乎是不可能的——人们根本不知道哪里种植过树篱。而现在,艾瑞丝用人工智能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艾瑞丝利用LiDAR技术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该技术生成的三维图像甚至可以精确到土地上微小的起伏。接下来,人工智能便大显身手,它可以对卫星获取的三维图像进行分析。在历史景观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分析出曾经树篱的所在地,规划出新的植树方案。

只有发现了遗址遗迹,才能对其进行保护。那些微小的地层起伏或许会被人眼忽略,但却逃不过足以穿透地表的“火眼金睛”。得益于人工智能,我们才能从历史的角度重建景观、改善环境,而它在考古领域能够做的绝不仅限于此。

未来,人工智能会变得更加强大,在面对卫星获取的、海量的地球观测数据库时,它将会“强悍”到能够对其进行无休止的、全自动的检测。遗址遗迹的位置被越早确定,其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可能性就越低。岁月的痕迹或许就在我们身边,科技将与我们携手探索过去。

 通过卫星图像能够观察到野生动物挖掘洞窟、气候变化对悬崖的侵蚀等,在人工智能的整合之下,这些数据在考古遗址遗迹的发现和保护过程中变得大有用途(供图/王治钧)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