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奇

菩提树下,仰望星空。佛陀向外探究,宇宙是什幺,到底有多大;向内追寻,人的内心是什幺,到底能包容多少。为了讲清心物一元,佛陀运用了三万八千法门。法门者,方便之门也。

妙喻,是佛陀教育智慧殊胜之法。

佛陀讲经说法,有些抽象的或是难懂的道理无法直接向信众讲清楚,或是为了更加形象地宣讲道理,就会采用譬喻言辞、方便的方法。

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为了把学佛之因缘说明白,把世人生活的娑婆世界比作火宅,把众生比作幼稚诸子,用羊车、鹿车、牛车比作吸引逃离火宅的玩好之具。

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皆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

于是,长者为诸子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勿令为火之所烧害。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还在东西走戏。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长者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于是长者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玩乐者皆非特别有趣,吾有更可好玩、稀有难得的,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涅槃、求自然慧、求一切智,才能逃离火宅,离苦得乐。不过,非有智慧者无法从喻中领略其中之奥旨。

如果把沉迷于网络、游戏、灰色图书等非学习行为的学生拉出“火海”,佛陀的这个譬喻就是极好的启示。

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把自己的讲法喻为降雨。“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雨落下来,大树、小草都吸收水分,大树吸收的多,小草吸收的少。不是雨有分别,多给大树一些,少给小草一点,而是他们的根性不一样。

佛陀讲法如将甘霖,众生平等接受。所获之果则因人而异;但佛陀能因人而异,为其说法。作为老师上课也是如此,面向全体,但学生听讲所获因人而异,不是老师偏爱某个学生,而是学生的个体有差异。但作为老师更应该学习佛陀“因人而异”的说法。

在《楞严经》里,藏着很多精妙的譬喻,其喻意精准,透辟警醒。

“龟毛兔角”,龟本无毛,兔本无角,佛陀以此喻事之有名无实。“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陀用来说,虽然博闻强记,如果不用功修行求证,结果等于愚蠢无知,就像人一样光说吃却不去吃,岂能吃饱?现实中,很多人光“说”不做,常把“善”挂在嘴边,即使是“为长者折枝”也不去做。作为家长、老师,身教是更佳的示范,但又能有多少人去做呢?

修习佛法,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蒸砂成饭”,修习佛法,首先是戒淫欲,断心淫(心里的淫根即尘劳烦恼的根,根不除,烦恼不出离)。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如果不除淫欲,修习禅定,犹如蒸煮砂石,要想它变成了香饭,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只能成为热砂。因为沙子石头根本永远就做不成米饭。

“塞耳求闻”,修习佛法,“杀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杀修习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呌(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水灌漏卮”,修习佛法,“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中无平复。”

“刻粪为檀”,修习佛法,虽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那是绝对能够不可能的)。”

“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修行不但要悟,更要亲证,方可知妙理。

在《金刚经》中有“如筏喻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等妙喻。

反复琢磨这些譬喻,感受其妙,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我们应勤修精进,把这些道理用到教育生活中,指导学生如何好好学习,如何凝聚向学之心,如何亲证,如何活学活用。

善用广告,增强学习信心

读《金刚经》发现,佛的教,授法特殊,用呼“须菩提”“直言狮音式”,不断敲击信众的心,促其清醒,认真听讲。不仅如此,佛还有个特点,就是善于为自己的佛法做广告。每当讲法讲到重要的地方,佛就吩咐须菩提,读这个经功德怎幺大,怎幺大得无量无边。佛用比较的方式,用巨大的反差来说明读《金刚经》所获得的福德多。

比如在第十一品中,佛问须菩提:“恒河里头的沙子有多少?” “像恒河一样的河里沙子有多少?”“所有恒河的沙子,是不是很多?”我们也想想,即使是恒河里的沙子我们能数清吗?须菩提恭敬回答:“世尊,甚多。” 佛说:“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何况每一条河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沙子甚多,不可数!

佛又接着问:“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来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报多不多?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何谓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是一个世界,一千个太阳系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佛说,在这个虚空的世界里,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现代科学足以证明宇宙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

须菩提回答:“甚多,世尊。”

这幺多的福德,太大了。但佛告诉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子,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看看,三千大千世界所获得的福报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中“四句偈子”所获得的福报!可见诵读受持《金刚经》的作用有多大!

《金刚经》中还有一处,佛用自己的经历说明金刚经的无量作用。佛在燃灯佛前,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如果有人能受持诵读金刚经,所获得的功德,与此相比,佛供养诸佛所获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无法计算出来的数,也比不上。可见读金刚经所得的福报有多大!

佛这种推销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作教师的好好学习吗?当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的时候,当学生对学习知识信心满满的时候,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欲望的时候,学生还会厌学吗?

妙,不可言

《大乘妙法莲华经》略称《法华经》或《妙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经中称“第一妙法”“不二法”。此经称“妙”,真是妙,妙不可言!正因为“不可言”方能更妙,越是“妙”,人们越是要探究,就在探究中,明白了佛陀的教义,人人皆可成佛。“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

“妙”在何处?题目就告诉了大家,“妙如莲华”。莲华,花果同时,出淤泥而不染,内敛不露。佛陀告诉世人,修行像莲华那样,自修、自省、自悟,品质高洁。

通读经文,文中遍布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这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如果把“一乘之法”类比为我们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就是对你所教授的内容先大为赞叹,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都不赞叹,甚至厌倦,还能让学生从心里去学习吗?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中,佛陀就已经把一佛乘思想贯穿其中。

还有,佛陀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这也是佛陀教育高明之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就要解决,这种渴望之心,正是学习的推动力,推动着学生主动探究。制造疑问、引发渴望,这是教师上好每节课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要精心考虑的。

回顾佛陀讲法经过,大致如此:佛陀坐定,先是众弟子“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尔后,“佛放眉间白毫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偏”;接着,佛大弟子弥勒、舍利佛、阿难、须菩提等率先发表学习之心信奉之心,并用“四言偈”来“重宣此义”即总结;佛陀给予认可;佛陀授记,对弟子成佛作预言。

这个经过就是佛陀的教育智慧。作为教师不可不细细探究并加以运用。教师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学生要有尊师、虔诚、学习之心;教师要用“祥瑞”(眉放白毫光)吸引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教师要运用譬喻讲授,学生要会总结。最佳效果就是皆大欢喜!贯穿学习中的永远是“信奉受持”与“勇猛精进”。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