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恩师走了五年,夜晚却时常想起。今年清明,疫情又起,居家不得回乡,思念犹切。

恩师名为朱谦林,乡村中学教师。国字脸,深眼窝,青胡茬,大多时候满脸严肃,皱眉时喜一眨不眨地盯着人,盯得人心里发毛。课堂上,他的笑容就多了,笑起来像黄菊,温暖怡人。他板书又急又快,学生记录必须及时跟上,一刻不得走神,否则下课检查免不了被批评。大家都渴望成为他心里的好学生,谁敢不奋笔疾书呢?

朱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教过我语文、政治。课堂上,他常讲述自己的课外阅读和社会发现,这些内容对于当时阅读比较缺乏的我们是多幺有吸引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夏天的语文课上,他把一顶草帽放在讲台上,然后开始上课。那天他神情庄重,给我们讲述了日本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他娓娓道来,我们听得惊心动魄,大汗淋漓,却又舒畅无比。讲到主人公黑人青年乔尼悲惨死去时现场留下的草帽,我们不禁望望讲台上那顶黑黑的、脏兮兮的帽子,心里暗暗想,乔尼的帽子就是这样的吗?讲到最后凶手居然是乔尼的母亲八杉恭子时,我们惊得目瞪口呆,却又恨得牙痒痒。朱老师这时又讲起了八杉恭子过往的悲惨遭遇,让我们顿起怜悯。他告诉我们,社会是复杂多面的,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阅读时需要认真思考。最后,他轻轻哼起了《草帽歌》:“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它飘向浓雾的山坳……”他歌声沙哑,说不上动听,但还是打动了我们。我们请求音乐老师教唱,可惜她只愿教教材上的歌曲,《草帽歌》成了我们班共同的青春追忆。当时,学校没有图书馆,我们没法找到原着,也看不到早就风靡全球的电影《人证》。一直到读师范,我才终于读到了森村诚一的作品,再次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

朱老师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爱读书爱给学生讲故事的教学风格深深吸引了我。他还将美国、英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体制与我国对比,深入浅出,让枯燥的知识不再乏味,无需死记硬背就变得简单易懂,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如今帮助儿子学习理解相关内容时,我也会采用当年朱老师教我的方法传授,很多知识儿子一听就明白了。

上初中时,我是个顽皮的孩子。那时候上夜自修,大家伙都在教室里做题复习。一天,我听说朱老师当晚不值班回家了,就悄悄约了几个同学溜到学校乒乓球室玩个痛快。球室简陋,里面仅一张球台,一盏灯,再无他物。但那时,球室就是我心心念念的游戏场。没承想,朱老师半道上杀了个回马枪……那晚,我们鏖战正酣,冷不丁听到门“咣当”一声被一脚踢开,接着就看到朱老师铁青着脸怒气冲冲地瞪着我们。“谁带的头?”朱老师的目光在空中扫视,我们战战兢兢,惶恐不已。当时,朱老师的公子也在。许久,他一把拽住公子的衣领,让他交出球拍。公子犟着不肯,只听“啪”一声脆响,公子的脸上印上了深深的红印。我们缩着脖子等待同样的遭遇,然而,朱老师终究没有下手,只是罚我们站在门外反省。工作以后,同学聚会闲聊起那晚的经历,大家笑说罪魁祸首是我,背锅的是公子,让我敬酒补过。我问公子:“你父亲管教如此严厉,自由吗?”公子笑笑说,习惯了。他告诉我们,等大家走后,朱老师用热毛巾帮他敷了许久。朱老师表面严厉,内心柔软,后来我是充分感受到了。

到了初三,父亲怕我学习不勤奋,央求朱老师让我搬到他的宿舍与公子同住,最初我百般抵触,然不久便享受到了红利。那时候,学校食堂每周一次给教师供应红烧肉,每人一小碗,碗里大约五六块,肥瘦相间,酱香四溢,咬在嘴里,油滋滋,入口即化,回味无穷。学生则是用饭盒蒸饭,通常是饭上面放点菜,去食堂打点稀溜溜的青菜豆腐汤,或者就着自己从家里带的咸菜填饱肚子。当我捧着饭盒回宿舍用餐时,朱老师与公子坐在书桌旁等我。他端起那碗肉,一分为二,一半给我,一半给公子。我惶恐地谢绝,朱老师笑着说:“你们长身体,又是最用功的年纪,吃好了,才能学好。”尝着肉香,我恨不得连饭盒都吞到肚子里。初三学习任务重,朱老师一方面督促我们学习,一方面带领我们锻炼身体。他将宿舍里的床让给了我,每天下了自修看着我们睡着才披星戴月回家,第二天又赶在我们起床前到校,领着我们到操场慢跑两圈再洗脸吃早饭。早餐大多是食堂打的稀饭,但有时候他会从家里带来师娘摊的蛋饼,甚至还有咸鸭蛋或煮鸡蛋。朱老师家里并不富裕,师娘是普通农民,一边在家里种地,一边到镇上服装厂打工,拥有一手缝纫的绝活。朱老师节俭得很,常年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外套,精神抖擞,据说正出自师娘之手。那时候,笔挺的藏青色中山装就是我眼里的时尚。朱老师身材不高,但行走如风,偶尔带我们打篮球。他脱掉笔挺外套后,里面的衬衣常常是皱巴巴的,甚至打了补丁。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发挥球技,常杀得我们人仰马翻。

朱老师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十里八乡的乡亲都希望将孩子送到我们这所农村学校,甚至有镇上的孩子舍弃中心校投奔而来的。那时候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因生源爆满,教室里总是挤挤挨挨的。挑朱老师的人多,他没办法,总是教毕业班。经过他的调教,我们这所学校每年都有几个孩子考取县城重点高中或师范学校。中考成绩张榜之后的暑假,朱老师免不了要去喝几场谢师酒,他酒量不大,一喝脸黑红黑红的,声音越发豪迈。这时候,谁拜托他照料孩子的学习他都答应,甚至像我这样得偿所愿住他宿舍的孩子就有好多个。当初中考填报志愿时,让我读师范、当老师,是父亲和朱老师商量的结果。朱老师告诉父亲,我性格温和,爱读书,是块当老师的好材料。尽管当时我梦寐以求读高中上大学,但最后还是听从了朱老师的建议。在我心里,他不仅是良师,更像是对我悉心照料的长辈,值得我尊重与信赖。

朱老师是乡贤,在乡里有许多佳话,最为人称道的是疼爱师娘。据说,在家里,他常跟师娘抢活干。那个年代,乡下男人主外,打工赚钱养家,回家是不干家务、不上灶台洗碗烧菜的。父亲告诉我,朱老师全干。他不愧是读书人,知书达礼,懂得尊重女性。在学校里,我们也从没听说他跟哪位老师吵过架。他作为教导主任,安排课务,安排值夜班,总是冲在前面,值得最多。无论多晚,他都赶回家。毕业后,有一次去朱老师家聚会,他正在给菜地浇水。朱老师挑水,师娘舀水,两人配合默契,一直干完才招待我们几个学生。回到家里,一个烧锅,一个炒菜,一会儿工夫满室飘香。朱老师招呼我们坐下吃饭,给师娘也摆好碗筷,然后一起把酒言欢。饭后,他还和师娘抢着收拾洗碗。我们在一旁看着笑称俩人相敬如宾,琴瑟相和。朱老师笑笑说,娶到师娘是他一辈子的福分。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师娘勤俭持家,家里井井有条。自己在校常加班加点,她也从不埋怨。娶到这样通情达理的妻子,从无后顾之忧,是他的幸运。朱老师的家庭和睦是出了名的,村里镇里评选五好家庭,他们家总是拔得头筹。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后,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人们总喜欢喊朱老师论个公道,讲个道理,他是信得过的榜样。

朱老师对我是有些偏爱的。读书时关心我,工作后也关心。当我师范毕业后分到县城百年名校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工作时,他为我高兴,吩咐我要好好拜个师父学真本事。我笑着说,要像朱老师当年一样当个公道、严格、爱讲故事、爱孩子的好老师。朱老师说,仅仅这些还不够,现在知识更新太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读书,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念。他提醒我,在百年名校,面对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比较高,要尊重理解他们对教育的热切期望,做好接受各种挑战的准备。有了朱老师的提醒,我的教学起步生涯很顺利:第一学期就在大市上了一节公开课,荣获好评;满腔热忱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管理有声有色,深受家长和同事赞赏;第二年就被评为“南通市优秀中队辅导员”;首届学生毕业会考成绩也非常出色,在学校获得领导高度赞誉……每次有所进步,我总会打电话向他报喜,朱老师也在电话里不断鼓励我再前进。

2005年我调入了情境教育发源地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这里有着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有蜚声省内外的特级教师施建平、黄美华、陆红兵等,30多年时间里共走出了8名特级教师,可谓名师云集,星光璀璨。加入这样的团队有压力,更有动力。朱老师知道我调到了这样的名校,也很兴奋。记得一次暑假夜晚,他走到我家,向我询问情境教育的魅力何在,对比两所百年名校的文化有何区别。刚步入二附,情境教育教学的理论实践还不深,我只能笼而统之谈初步感觉:在二附,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原点是为了儿童的发展;为了教学优质高效,二附课堂注重情境创设,链接生活,课堂灵动有趣;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学校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各种情境主题活动,每周增设众多个性化社团活动,班主任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假日小队活动等等;学生参加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凝聚团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二附的孩子更幸福、更快乐,特别活泼,特别能干,特别会创造,特别能说会道,特别爱学校爱老师……我一口气说了很多,朱老师听得认真,很神往。他说,情境教育真是好东西,李吉林真是大家,可惜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重新开始教书生涯了。我安慰朱老师,其实当年他的课堂就有许多情境创设的方法,比如讲故事带道具。他哑然失笑,说当年只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激发阅读兴趣,想不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给学生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朱老师说要努力把房子买到南通来,让孙子享受情境教育的魅力。

朱老师说到做到。没两年,他从老家打电话来拜托我替他在学校附近看房,说一退休就带孙子来南通生活。知道我忙,他还拜托了一个在南通做生意的王同学也为他找房。一到周末,自己也赶到南通走街串巷看房。过了两三个月,他来电说基本确定,让我和王同学陪他去签合同。房子不大,80多平米,且是老小区,朱老师说先过渡一下,等将来手头宽裕些再换大的。没想到房主竟然住在王同学家楼下,邻里关系不错。房主悄悄跟王同学说,既然是熟人,可以省一笔中介费,合同价也可以定低些,对双方都有实惠。王同学告诉朱老师,结果他一口回绝,说买卖要诚信,中介小哥也不容易,赚的辛苦钱,房款、中介费可以商量,务必三方满意才可签合同。房屋过户后,朱老师还约了大家一起吃饭,房主跟我们说,朱老师是她见过的最正派的人,夸我们遇到了好老师,难怪如此敬重。有十多万房款朱老师约定三个月后付清,房主主动提出可再缓六个月。我们本想助一臂之力,但朱老师不同意,固执得很,他不愿意欠人情,哪怕是自己辛苦培养、帮助最多的学生。

朱老师2012年退休来到通城,那时候校外培训日趋兴盛,有才学的退休教师都是香饽饽,到培训机构任职不愁生源,待遇丰厚。我曾向他建议发挥专长,造福更多学生。朱老师回绝了,他忧虑地说现在孩子比我们以前辛苦得多,压力更大,竞争更强,他不能赚这昧心钱。我跟他争论,这是发挥自己的专长,不偷不抢,有何不妥。朱老师说,正是因为不愿被裹挟其中,所以才到点准时退休。现在无论城里乡下补课成风,家长孩子怎幺吃得消。他要是还在老家,自然难以回绝。可是,朱老师因谦谦君子之风很快在小区里让人认识,没多久就有邻居带着孩子上门请教,他有求必应,却不肯收费,周末则带着孙子去郊外放风筝,愉悦心情。

朱老师退休了,但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看到儿媳开了一家床上用品超市,他决定帮助她拓展销路,购买电脑,安装网络,开网店,忙得不分昼夜。忙碌了两年,发现这样长期透支身体不利于健康。此时,有个朋友从事外贸出口业务,想要找一个仓库管理员,每天八小时,每周固定休息一天。他一听,喜滋滋地前往,说又可以尝试新工作。在那里,他一干两年多。直到孙子开始上小学,需早晚接送,师娘到儿媳店里帮手,他无奈只好回家做好各项后勤保障。此时,他的小网店又开始张罗起来,虽然收益不多,但乐此不疲。

未曾想,正尽享天伦之乐的朱老师此时竟患上了难缠的血友病,走路干活需万分小心。2017年的中秋节夜晚,我拎着月饼去看他,他拉着我的手在月光下散步,聊了很久。望着朱老师苍白的脸颊,我一阵心痛,再三提醒他不要劳累,保重身体,他也叮嘱我工作需劳逸结合。

未曾想,此次聊天竟成了永别。国庆节过后,朱老师突然病情恶化走了……

中秋月圆,夜色如水,恩师的音容永远定格在那里。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