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忠

手边这册《公演〈茶花女〉特刊》是借助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复印的,原刊作为北平小剧院的“院刊”出版。1929年秋末冬初,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余上沅、熊佛西等人,以当年戏剧系毕业的谢兴(即章泯)、张兰璞(即张寒晖)、张鸣琦、王瑞麟等为核心,租借北平西单南沟沿23号作院址,成立了一个业余演出性质的团体——北平小剧院,意在“普及小剧院运动促进现代艺术之发展”(见《戏剧与文艺》1929年第1卷第7期《北平小剧院简则》)。何为小剧院运动?与余上沅相交甚深的梁实秋在《悼念余上沅》中有云:“所谓小剧院运动是一八八七年著名演员Andre’Antoine在巴黎发起,他集合一批年轻戏剧作家,在‘自由剧院’上演他们的作品,观众都是买长期季票的知识分子。他要演出的是优秀作品,外国作品也经常采用,绝不计较票房。此项运动在英德相继兴起,造成高潮。”受这种思潮影响,余上沅尝试着在国内推行,赵元任、熊佛西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热心参与,于是成立了北平小剧院,并出版《北平小剧院院刊》。这个演剧团体注重提高戏剧的艺术质量,不以赢利为目的,在当时北方剧坛很少话剧活动的情况下,大大活跃了北平的话剧舞台。

《公演〈茶花女〉特刊》为《北平小剧院院刊》第6期,1932年11月15日出版。如今关于北平小剧院的资料,坊间颇为稀见,这册特刊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比如它列出了小剧院会员职员及董事一览,共四项内容,对了解小剧院的人员组成以及机构设置甚有帮助。一是它的基本会员,入选者几乎都是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的师生,由余上沅、熊佛西、张鸣琦、马静蕴等33人组成;二是赞助会员,主要吸收文化界人士参与,条件是“凡对戏剧有相当兴趣并愿切实赞助该院事业者,皆得为该院赞助会员”(见《北平小剧院简则》),由胡适、杨振声、朱自清、蒋廷黻、陈衡哲、郑颖荪、梁遇春等52人组成;三是小剧院职员的分工,院长余上沅,副院长熊佛西,戏剧部主任陈治策,副主任杨步伟女士,事务部主任章元美,出版部主任陈衡粹女士,组织部主任王子建。两位女士,杨步伟是赵元任的夫人,陈衡粹是余上沅的夫人,这是小剧院为节约开支,拉两位夫人来尽义务了;四是董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及各专门委员会。主席赵元任,副主席陈衡哲,秘书熊佛西,财务委员由周寄梅、叶公超、陈治策三人组成,常务委员许地山、余上沅,董事为胡适、徐彬彬、袁守和、秦丽琳。

特刊还记录了小剧院历届公演的剧目及演员名单和演出时间、地点。《茶花女》公演已是第四届,之前三届是在协和礼堂举行的。第一届是1930年6月20日、21日,演出的剧目是莫里哀的《伪君子》,由陈治策翻译并导演;第三届是1931年7月10日、11日和25日,演出剧目是赵元任根据英国剧作家H.H.Davies(哈伯特·亨利·戴维斯)的名作The M ollusc改编的《软体动物》,由熊佛西导演。而第二届是在1930年12月18日、19日,演出剧目共三个,均为独幕剧,分别是熊佛西编剧兼导演的《醉了》,赵元任编剧兼导演的《挂号信》,丁西林编剧、余上沅导演的《压迫》。顺便插说几句,《压迫》一剧演员名单中,显示房东一角由“李云鹤”饰演,会是后来权倾一时飞扬跋扈的江青吗?据江青自述,1972年她在回答美国纽约州立宾翰顿大学的洛克珊·维特克时说,1929年,在济南进入山东省立实验艺术剧院,后来随院长王泊生在北平演出,“1930年,西北军阀韩复矩主政济南,山东省实验剧院停办。剧院的一些老师和同学组织巡回话剧团到北平去演出,我也参加了”。(见叶永烈著《“四人帮”兴亡·李云鹤的学戏生涯》,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版)时间上吻合;而剧中“巡警”一角由王泊生饰演,更坐实这件事。大概小剧院排演此剧,恰逢山东省立实验艺术剧院在北平演出,受到小剧院邀请而友情客串一把。

名为《公演〈茶花女〉特刊》,当然它更多的是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刘半农、潘家洵、顾一樵、包乾元等都有文章发表。小剧院排这部剧,使用的是小仲马原作刘半农的译本,这部五幕剧是刘费一个多月工夫译出的,目的是“还希望国中能有什么一个两个人,能够欣赏这一出剧的艺术,能够对于剧中人的情事,细细加以思索”。(见刘半农著《半农杂文·译茶花女剧本序》,1934年6月星云堂出版)这部书1926年7月由北新书局初版。小剧院何以选上它呢?这届公演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筹备,最初选中徐志摩的《卞昆冈》,已排演到一半,因赶上戒严令的颁布而不得不放弃了。之后,徐志摩遇飞机失事惨死,为纪念他,又想到这部剧,因凑不齐演员而没有成功,所以选上《茶花女》。余上沅在特刊《我们为什么公演〈茶花女〉》中解释了五点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在西洋戏剧史上,这是一部“把内容和外形,思想和情感,浪漫和事实,融会贯通,叫戏剧成为一个多方面的艺术”的有地位的作品,拿这个剧本做老师,可以学它“针线的严密,陪衬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周身的灵动”,这些技术学到手后,有利于将来我们自己的创造;其二,这部剧有它的现实性,中国目前的情形,“处在茶花女地位上的女子,正是到处都有”。

值得注意的还有胡适的《〈茶花女〉的小说与剧本》,主要比较了小说与剧本的优劣。他说,“平心而论,茶花女剧本的文学价值远不如小说”,盖因“小说中有许多是哀艳沉痛的文字,在剧本里都无法表现出来”,但“究竟因为戏剧是实地表演,其感人之力比读小说更强,所以更能弥补其文字上的缺陷”。此文未标写作时间,收入《胡适全集》第十二卷《文学·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时,编辑注解说“约作于1935年前后”。恐怕这位编辑先生未读过《公演〈茶花女〉特刊》,不知文章首发于此。准确的注解应是“本文作于1932年11月初”。

《茶花女》演员

特刊记载了《茶花女》公演的时间、地点及演职员名单。公演在1932年11月17、18、19三日,每晚八时于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上演,余上沅任导演,演员15位。剧中茶花女马格哩脱由顾曼秋饰,男主人公阿芒由柏森饰,茶花女的女友柏吕唐由马静蕴饰,阿芒的父亲杜法尔由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