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我是王志清《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河南人民出版社2023.2)的责编,在新书刚刚投放市场之际,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想向跟读者朋友力推这本新书。

著名学者蒋寅称王志清为“王维的千年知音”,他说:

无论是关于王维的为人、为诗还是他的思想意识、社会关系,王著都充分利用作品的详尽解读,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结论。王维在世出世的高人襟怀,不卑不亢的应世姿态,以及他的艺理哲思、道心禅趣,无不在王先生周到的体度揣摩下发露呈现,合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王维形象,仿佛一张模糊的旧照片经过精心处理,重新展现出高像数的容颜。多年努力不寻常,持之以恒,积久渐深,王志清先生已不愧为王维千载之下的一大知音。

这是蒋寅给王志清《论王维》(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的序里的一段话,真是读出了王志清解读王维的精髓,这也让我产生了共鸣,拿来评价《坐看云起》,我们觉得也是很合适的。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是个王维“面面观”的广阔视域,作者在书中对王维其人其诗以全方位的立体呈现。姚鼐说王摩诘有“三十二相”,顾随先生也认同这个说法。顾随先生说:“姚鼐谓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驼庵诗话》)说王维“三十二相”,也只是个比喻的说法。不过,这可是个非常崇高的比喻,所谓“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意谓要真正读懂王维并不容易。

王志清研究王维已经三十年,他的解读,重“审美想象和个人体验”,尤其注重文本细读的熟参妙悟,他认为,对王维的研究,其实是一种魅力独到的美感文化研究,需要研究者获得新鲜的文学感受,需要有直觉性灵的审美参与,而以人性维度考论,以诗求人,以人证诗。他提炼出“坐看云起”四个字,作为书题,亦即书眼,全书的解读与论述也聚光于此一点。王志清教授认为,“坐看云起”是王维诗歌的共同主题,这四个字也凝聚了王维人生智慧的核心内容。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全书20余万字,除了“前言”与“结语”外,中间共八章,分别从“倚风自笑的大雅风仪”“慷慨意气的少年精神”“以和为上的生存智慧”“至简崇尚的人性自觉”“仁人爱物的君子情怀”“隐忍不争的仁者柔德”“坐看独往的闲极状态”与“我已无我的虚静境界”八个方面对王维进行品味与解读。全书对王维其人其诗,以具体而微的展读与论证,用事实说话,引领读者走近王维,走入王维内心,走入其诗的幽深极玄处,探秘王维成为高人、雅人和超人的文化脉络,从而抵达诗人“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的人性深度。

王志清指出,王维诗以和谐美取胜,秀色内含而荣光外映,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特别适合诊治人们内心的浮躁与无趣。王维其人,心性懿美,淡泊随缘,其高人风仪、贵族精神,以及他内外兼修的自觉,是中华民族文化里需要我们特别珍重的精神遗产。古人不管是论诗还是论文,都很注重“知人论世”,王志清教授在《文学史编写应从“细读”切入——以王维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里也曾指出:“认识王维其人,最好要细读其诗,而将诗与人互参。”而他的《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则将这种“诗人互参法”研究发挥与演绎得非常充分。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里没有繁杂琐碎的学术考证,也没有“灌水式”重复解读,而是将考证与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作者长于思辨、注重审美的学术个性。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的理论逻辑是建筑在“正本清源”的思想基础之上,读者于此著的字里行间中,便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正本清源”的自觉与坚定,充满了“正本清源”的辨析,充满了道德考量的自觉,以人性维度而打量王维,采用对比手法,拿王维与历史上其他名人比较,主要是与唐代诗人比较,与李白、杜甫比,与韩愈、白居易比,在比较中定优劣。他有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不信邪,不泥古,不迷信权威,不拿香跟拜,不做人云亦云的学舌文字,而将感悟与理性融于一体,对王维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判断,也使一些学术误判得到“清算”。

王志清认为:

唐诗研究是一种心灵的学问,是生命与学问的碰撞,是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是知识、思维和视野的交汇,重要的是通过美学活动去体验与领略唐诗意蕴,感受到诗人的感情温度。

这一点于我也是深有同感,在与王志清先生的接触中,先生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深厚的学者,为人热情没有丝毫距离感,从其言谈风貌中,我更觉得他是把自己活成了王维,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在先生身上随处得以体现。

王志清把文学研究作为美文来写,读他的书稿,简直就是在读美文,有如读散文、读散文诗那样的快感,相信每位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触。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能完全表达我想要说清楚的东西,也许是王维自身具有的复杂性,也许是我在编书过程中不断深入其中体会到的不同感觉,这就像是一场审美认知的丰收,在《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出版之际,我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些文字,和读者朋友们一同分享。

(作者系河南人民出版社历史文化编辑室编辑,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