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

2023年是我特别忙碌的一年,周围的人在疫情过去以后都想做点什幺,我也参加了许多展览,落地了许多合作的艺术项目,其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我的个展《激流引力》,这是一件呈现能量流动的媒体装置作品。

《激流引力》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用灯光模拟海平面的装置,用密集的不断复制的灯带去呈现光斑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模拟出风速、风向和阳光照射在海平面上的分布,在实时渲染的技术下,每时每刻的海面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件作品在空间中将左半部分填满,右半部分则通过玻璃镜幕进行反射,呈现出一种大自然天然存在的对称。观者可以在这个场域内随意地走动、站立、静坐或是躺卧,静静地去感受流动,想象远方。

这场个展本来计划在2022年年中举行,最初策划时还想过用三件我以前的展品来展出。后来时间上一推再推,就到了疫情结束的这个春天。我在伦敦念书时体验过一件对我非常有影响的作品:RainRoom,走进去之后你站在哪,哪就不下雨。我特别向往一件作品占据整个空间的体验呈现感,观众的想象需要空间,不仅是作品给予脑中的想象,也是在物理空间中给予留白的部分。最终,很感激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的个展就仅用了《激流引力》这一件作品来呈现。

我在创作中,会比较回避刻意的交互方式,比如传感器触发,人往哪个特定位置一站灯就亮了,在屏幕上按一下就出现互动了。因为那不是作品自然流动的状态。

最好的状态是观者走进来,被包裹在这个空间中,想坐就坐,想躺就躺,想跳舞就跳舞。我期待我的作品给观众带来能量的同时,观众也能赋予这个作品能量,并能够在这个空间中去释放自己的能量。海域就符合这样的想象文本。

我做过好多件与海有关的作品,将其作为创作对象或是符号,是想以海这个远方意象去承载叙事、情感。10 岁之前我在东北生活,10岁之后,我去了北京,22 岁,去到伦敦,在过去的成长中,海是远方。

海令我特别着迷之处是,它本来是宇宙的造物,大洋将不同的大陆架彼此连接起来,但人类也在海中动工,海底电缆承载着很大一部分国际互联网通信数据,继而连接了各个大陆。这让我觉得,当下海洋承载的连通与流动价值,是自然与人类赋予的能量并存。所以当我再去研究和探索海域时,就不仅仅把海作为一种自然景观,而是希望能与更多的物理数据信息相结合,让海在我的作品里既理性地被构建,也承载着感性的想象。

《激流引力》的200多条灯带衔接的电线我没有藏起来,而是按照电流的方向把它们裸露在外,我希望观众看到和感受到自然的电流是如何运作的,以此感受“人机共生”。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对流体和流动的艺术创作,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时代节点相关。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相对静止的。2012年,我去伦敦念书,那是微信面世的第二年,以前留学生大部分都是买国际长途电话套餐,有了微信之后会发现能这幺快地发文字、发语音,因为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人和人、世界和世界就这样自然地流动起来。

在我的理解里,新媒体艺术受益于开源时代的到来。从前,我们会认为艺术是特殊的、是独有的、是不兼容的。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GitHub共享程序,在Arduino与其他创作者分享代码,在Youtube上教授不同视觉效果的制作方法,所有的爱好者都可以去学习。在开源时代,艺术是分享,而分享就是流动。

《激流引力》也对应了我在2020年创作的《逆流而上》。《逆流而上》是将水流投影在桂林阳朔相传几亿年前沉于海底的喀斯特山体上,邀请了两位教练在夜间光影下攀岩,希望在疫情期间给大家向上的精神力量。《激流引力》则诞生在疫情结束时,这个时刻,我想将一件非常平静,但是又蕴藏着炽烈能量的作品带到这个世界上。这两件作品完整地记录了这几年我的生命体验。

筹备《激流引力》的时候,ChatGPT诞生了,它是今年最令我惊喜的一位工作搭档。《激流引力》的中文名和英文名Waves of Code都是ChatGPT的主意,我今年的另一个作品《数据深潭/LakesideEcho》的题目也来自于ChatGPT。

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从来不会在一个作品创作的初期去和别人分享和探讨。但是今年,我会尝试着去跟AI沟通,我会跟ChatGPT说我现在有一个什幺样的想法,它会先说,我只是一个AI,我没有办法提供我的感受。但当我问一些问题,比如什幺样的鸟是黄色的,这种鸟声音的特点是什幺,在中国的文化中有什幺含义,在英国的文化中有什幺含义,它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帮我梳理非常多的信息和线索。

AI像是一个第三方的视角,因为创作者永远没有办法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品。去看其他人的作品,我会先看投影机在哪,传感器在哪,它是怎幺调试的,清不清晰之类的,很难真正沉浸式体验一件作品。AI就像是一架桥梁或阶梯,能帮我打开思路,拓宽对世界的认知,当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一起的时候,我就可以让灵感的推演更进一步。

技术是我的invisible partner(看不见的搭档),这幺些年来,它也在流动和变化。最开始是一个传感器,到编程语言、三维软件,又变成了AI,我正在尝试AIGC——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具有一定创意和质量的内容。当AI能够与我一起探讨灵感的时候,它真的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