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和你们一般大,也曾翻阅着《中学生天地》慢慢长大。如今,他们都变成了真正的大人,在各自的天地里发光发热。说“再相见”,也许并不准确,因为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离别。少年的路从未中断,作为青春合伙人的《中学生天地》,与他们,与你们,相伴一程,相随一生。

杨 丽

1988 年 6 月刊封面人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全国几十种报刊上发表散文、童话、寓言、日记等。现为《美术报》总编辑。

当年封面上那个扎马尾辫、穿粉红外套、笑嘻嘻的女孩,就是在平湖中学读初二的我。那时,我不仅是《中学生天地》杂志的忠实读者,还时不时地发表文章。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也参加过《中学生天地》组织的很多活动,至今仍是杂志智囊团的一员。一晃那幺多年过去,我的孩子也在2017年3月登上了杂志封面,多幺巧妙的缘分呀!期盼在这个园地里,你们能接受知识的灌溉,获得审美的愉悦、精神的滋养。祝福你们未来都拥有丰盈和美的人生。

朱瑜冬

20世纪90年代在本刊发表《由于你的目光》《童年的回忆》等文章。

能在中学阶段被影响力这幺大的刊物录用文章,对我这个成长在小城镇的孩子来说,特别幸运,特别荣耀。这在冥冥中似乎预示着我将会与杂志保持特殊的缘分。后来,我读了中文系,我和我先生相识于“改革开放20年——大学生浙江千里行”活动,在那次活动中我还认识了我中学发表文章时的责任编辑金仲儿老师。现在,我在嘉兴市第一中学当语文老师,多年担任学校“五彩螺”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每年,我们都有与《中学生天地》合作的采访、约稿等活动。看着一批批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幸福地行走,我忽然发现《中学生天地》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我想对大家说,有想法就行动,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钟 缘

2005年3月刊B版“特别报道”栏目《野百合也有春天》报道人物。家境贫寒的她坚信“念书才会有大作为”,也渴望未来“有一个真正属于一家人的家”。

被报道之后,钟缘考上了江西最好的高中之一——上饶县中学(现上饶市广信中学)。高考结束后,钟缘被长春一所大专的旅游管理专业录取。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在当地最大的一家旅行社做导游,很快就当上了业务主管。一家人也搬离了破瓦房。后来,钟缘迈进了婚姻的殿堂,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如今,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她用最朴素的成长故事证明,只要踏踏实实去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陈思毅

2009 年5月刊A版“天地聚焦”栏目《你好,德先生》报道人物。2008年秋天,在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民主选举中,她凭借“施政纲领”和竞选团队的帮助,成功竞选上学生会秘书长。

当年的“壮举”,现在看来好遥远啊。10多年来,我经历了上大学,读研究生,做记者……现在我是一名纪录片导演,通过影像和讲故事的方式,帮助不太被主流话语听到的人发声,也让人们对一些社会议题产生新的思考。我想对大家说,世界很大,人生很长,不要迷失在眼前的学习和成绩中,勇敢活出自己。

何天平

第二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活动一等奖得主。

参加比赛已是13年前的事了。从《中学生天地》走出来的少年转眼已经成了硕士生导师。这些年,我在自己感兴趣的视听传播领域一路深耕,拿下2个博士学位,站上了三尺讲台。除去学者与教师的身份,我也是一位主流媒体评论人,从事着影视评论写作工作,作品集结成不少评论集出版面世。结合个人的努力和发展,我也把自己过去几年深信不疑的追求送给同学们:“有所爱,有所追求,有所自由。”

王占黑

第二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活动金奖得主。

向《中学生天地》的读者们问好!我叫王占黑,现在是一个写小说的人,也曾是这本杂志的读者和作者。希望每一位爱阅读、爱写作的年轻朋友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窗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孙太一

2011年 2 月刊B版“新新青年”栏目报道人物。美国精英学者协会成员,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北美地区联络协调员,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媒体的时事评论嘉宾。在2005—2014年间开设“太一看美国”“太一信箱”等专栏,为本刊写稿数十篇。

2003年,我作为交流生第一次来到美国,到现在已经20年了。我在美国读完了高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如今在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任教,并担任由世界各地逾百位华人教授学者共同参与的多媒体智库《海外看世界》的执行主编。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汇聚而成的。希望大家在做每一个选择时都不忘初心,不仅能斟酌眼前的利弊,还能把握自己的价值。

苏津岳

2011年1月刊A版“青春正传”栏目《苏津岳:要编世界上最棒的游戏》报道人物。年仅14岁的他荣获“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浙江省二等奖,还独立为母亲编写了一个功能完善的文本编辑软件。

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之后,我目前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研发软件的开发工作,借助模拟计算替代部分生物实验,在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加快研发速度。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正确利用互联网信息。

王余意

2011年10月刊A版

“青春正传”栏目《家有“意”女初长成》报道人物。儿时遭遇了一场车祸,让小小年纪的她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在锻炼身体、成为班里运动健将的同时,她告诉自己,要做一个精神强大的人。

我曾是《中学生天地》的忠实读者,通过杂志对大千世界心生向往,并由此以社会科学为志趣,现在已是一名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最近,我跟随导师进行新中国口述史整理工作,和团队一起访问了近千位历史亲历者,听他们讲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工作不仅留下了生动详实的个体生命故事,也致力于为共和国宏大的历史画卷补齐一角。我还在进行农村赤脚医生群体的博士论文研究,希望记录医者仁心与乡村医学的时代印记。沉浸书斋,观照社会,祝愿中学生朋友们在阅读和实践中寻觅到人生的志趣,获得幸福。

詹志鸿

2012年11月刊A版“达人1+1”栏目《詹志鸿:我是“甲虫控”》报道人物。这位当年南京城赫赫有名的“甲虫小行家”在家里的地下室饲养了各种昆虫,还出版了个人专着《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我从小就喜欢昆虫,观察、养殖、记录、分享,就这样一步一步投身所爱。10多年过去了,我已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昆虫学专业硕士毕业,即将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攻读昆虫学博士学位。我从中学生成长为一名昆虫基因组研究者,通过基因组学解释害虫的分布,并寻找可以防治该害虫的靶点。我想,每位中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并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

郭伟龙

2015年12月刊B版“新新青年”栏目报道人物。自11岁接触帆板运动后,他拥有了众多身份:专业帆船运动员、全国锦标赛冠军、俱乐部船长……但不变的是“大海的孩子”。

当时的采访稿里

形容我是“‘小鲜肉’船长”,现在我不是“小鲜肉”啦,但还是船长,同时我也是帆船帆板运动的教练和裁判。我还创办了一家培训中心,推广帆船航海文化。这是一个裹着海风的祝愿:愿你们知足上进,不负梦想,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王方正

2015年12月刊B版“特别关注”栏目《文艺青年,武装起来!》报道人物。彼时的他是杭州高级中学“钝化”话剧社艺术总监、编剧、演员,志在走上艺术道路。

中学时,我就笃定了想当戏剧导演的念头,上课的时候想,下课的时候想,放学了想,现在终于不想了,因为当上了。硕士毕业后,我在加拿大独立做剧。世界充满灾难,请相信:大可放任艺术去讨论道德和法律解决不了的事情。人类终究能够互相理解吧。但在那之前,我们的所学所想,都会帮助我们和这个充满问题的世界共存。

徐秉龙

2016年10月刊C版封面人物。高一开始创作完整歌曲,并在网上发布,一曲《还记得》在QQ音乐上的收听次数超过20万次。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漫不经心地哼着自己的调子。现在,我成了一名音乐人。记得我写的歌《林宥嘉》得到偶像本人认可时,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又很自豪。现在也有不少歌迷给我写歌,可能就是我的这件事影响了他们。我觉得一个人的事,可以影响一群人,继而发散开来,特别好。作为学生时代我经常看的读物,《中学生天地》是我了解世界的窗口之一,希望你们也能在这里看到更多更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