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黄心慧

2023年年底,“90后”幼儿园教师祝悦鹏又一次住进了养老院。

这家名为阳光家园的养老院是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3岁的祝悦鹏连续三次入选这家养老院“多代同楼”项目陪伴者,自2019年起已累计在此居住2年多时间。

“多代同楼”是当地民政局和阳光家园于5年前试点推出的陪伴性养老服务项目,意在通过老少共居、跨代社交的方式,为老年人单一、局限的生活圈增加年轻气息。像祝悦鹏一样的年轻陪伴者只需每月缴纳300元的管理费,就可以成为阳光家园的一名住客,房租以每月至少为老人提供10小时陪伴服务的形式来抵扣。项目推出以来,前后共有38位年轻人签约入住。

记者探访了这家养老机构,近距离观察了多位入住老人和他们年轻“养老搭子”的老少共居生活。受访者认为,“多代同楼”的探索不仅回应了机构养老人群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有助于提升养老生活品质,还为年轻的陪伴者在与老为邻、与老为友的过程中汲取老一辈的生活阅历和生命积淀创造了条件,是一种促进代际共融的有益尝试。

养老院里住进年轻人

滨江区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冷梅告诉记者,综合考虑养老机构空置床位多、年轻人租房成本高等问题,当地于2019年开始在阳光家园试点“多代同楼”陪伴性养老服务项目,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为年轻人减轻生活负担,向社会传播孝道文化。5年来,“多代同楼”试点项目已招募了三批陪伴者。一般情况下,一名陪伴者会陪伴2~3位老人,陪伴者也可以与院内认识的、投缘的老人自由结对。

为确保年轻人与老人相适应,区民政局会同养老院为不同类型的老人进行生活习惯和性格“画像”,并联合区教育、公安等部门在主动报名的教师、民警、社区医生等职业的年轻人中进行筛选。

2023年,项目面向全社会招募第三批陪伴者,陪伴者需满足10个条件,包括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在杭州市区无住房,在滨江辖区内工作,本人未受过行政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等。其中,具有医学、心理学、信息化、法律、党建等专业背景,能在工作日的白天提供稳定陪伴时间的陪伴者优先入选。

“性格温和,有艺术、运动方面的特长,也是加分项。”阳光家园养老院院长陈晓亮说。

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年轻陪伴者的加入,让我忘记了年龄,又有了年轻的心态。”85岁的周爷爷入住养老院多年,在他看来,老年人和年轻人接触,就像一首岁月交响曲。

“参与‘多代同楼项目,看似是我们陪伴爷爷奶奶,其实,‘被需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两代人情感上的双向奔赴。”从事财务工作的28岁陪伴者李兰兰说。

“多代同楼”打破了机构养老空间、关系、活动有局限,场景、友邻、服务较单一的限制,是对老年人渴求稳定、长期陪伴互动的观照。

87岁的钱月华老人爱穿一身孔雀蓝绒缀金旗袍,“希望找个有摄影特长的人一起组建旗袍队”。养老院为她匹配了25岁的“养老搭子”汪梦晗。这个年轻人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从事零售工作。“小汪人很好,帮我们拍摄视频,平常还陪我打台球……有年轻人陪伴,我们老年人就更活跃一些。”钱月华说。

与王云亭结对的陪伴者名叫蓝天翔。提起他,老人喜笑颜开:“是个南京大学毕业的四川小伙子,和我很有默契。他常来陪我聊天,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吃,我们在一起很开心……”

年轻的陪伴者们在尽己所能缓解老年人精神孤独的同时,也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成长,有了家的归属感。

一些年轻的陪伴者在养老院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现了公益理想。“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我们之间经常交流陪伴老人的经验,我很开心能交到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所有陪伴者的共识。”来自山西运城的焦彤彤说。

在陪伴老人的日子里,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80多岁的周奶奶把打门球当作健身方式;90岁的许太余老人喜欢拉二胡,对自己的表演仪态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希望我到这个岁数也有这样的状态。”在软件公司上班的陪伴者邱少奇说。

“我不再熬夜了。”陪伴者岳宏伟刚大学毕业不久,住进养老院以后,他的作息甚至性格都发生了变化,“常常和老人聊天,我的性格也变得更阳光,更会与人沟通了。”

期待社区版“多代同楼”

试点五年来,“多代同楼”项目也面临着一些发展难点。

“90%的陪伴者都能住满一整年,但一个周期后,部分陪伴者因买房、换工作等原因不再符合招募条件,无法续约。我们的理想状态是每年都有新的陪伴者加入,让不同批次参与项目的老人都有人陪伴,同时引导离开的年轻人以其他形式继续关爱身边的老人。”冷梅说。

重新匹配后,陪伴者们同样需要适应。三次入选的祝悦鹏匹配过不同老人,“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需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学习他们的兴趣领域”。

此外,陪伴的契合性和陪伴质量也有待提高。部分陪伴者表示,养老院的饭菜较为软烂,供餐时间也比较早,年轻人难以适应。

“两代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需要时间磨合。年轻人工作忙碌,大多数只有休息日才能陪伴老人。而老人常有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也导致陪伴者与老人见面难。”焦彤彤希望,院方能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更完善的活动安排,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丰富陪伴形式,增加陪伴时间,提高陪伴质量。

目前,“多代同楼”项目尚未进一步扩展。“养老院一层楼只有8个房间,共16个床位,因此最多只能招募16位陪伴者。”陈晓亮说。养老院内尚有空置床位,但分散在不同照护等级的居住区,出于安全、作息等方面的考虑,难以实现自由混住,也无法再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整片的居住区域。

“‘多代同楼是对养老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蕴含其中的非血缘的代际之间资源共享理念值得推广。”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教授认为,未来,应在社区搭建更多可供老少融合交流的平台,推动年轻人自然而然地与老年人进行生活化、常态化互动互助,促进代际融合,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养老生态。

据了解,在杭州市,“多代同楼”已有了更多社区“微版本”。多地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公共空间增加代际交流互助场景。比如,开办“多代食堂”,满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用餐需求;开展社区老少共同认养幼苗盆栽的“多代同楼生命花园”活动等。

“在我国,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老年人的主流需求。一个个能包容差异、老少宜居的共享养老社区,有助于建设富有人情味、和谐、有活力的老龄社会,这是‘多代同楼项目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董红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