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红+王俊聪

先后10余次骨折,11次大型手术,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体多处骨骼被装上各式螺钉,肌肤表面密布手术刀痕……这是命运对19岁“瓷娃娃”刘大铭的“馈赠”。

绚丽年华,刘大铭的体重却仅有40斤。上苍让他成为一个与轮椅为伴、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最后还将他的脊椎摧残成残忍的S形……

然而,在绝望尽头,他成功越洋求医自救,获得重生。在悲喜与生死之间,他将躯干给了病魔,而把灵魂留给了生活,一头扎进支撑心灵的文字,书写满腔热血,先后11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并当选为2014年“感动中国”候选人。

妈妈教他学会独立

刘大铭的童年是孤独苍白的。从4岁开始,他就被安置在一间光线不足的屋子里。客厅的蓝色布艺沙发,就是他的全部宇宙。他窝在上面,或坐或躺,唯一无法做到的就是起身离开,口渴也不能够到近在咫尺的饮料杯。无聊的时候,他就盯着天花板的纹理发呆,盼望着母亲赵娇莲早点下班回家。

赵娇莲今年43岁,居住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在当地房管局工作。1994年4月,赵娇莲和丈夫刘连昌生下儿子刘大铭。刘大铭半岁时,肩胛骨骨折,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这种病又称脆骨症,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骨折,严重者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医生说,孩子活不过2岁。

作为一名军人,丈夫刘连昌很少在家。赵娇莲只好独自带着儿子小心翼翼地生活。在赵娇莲的悉心照料下,刘大铭一点点长大,医生的话似乎没有影响到这个生命力旺盛的孩子。

赵娇莲也觉得愧对儿子,只要有空就会给刘大铭讲故事,教他认字,将生词抄录在本子上,让他练习。半年过去了,刘大铭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而上学问题,使赵娇莲夫妻俩起了争执。父亲并不打算让儿子读书,而赵娇莲却不同意,她执意把刘大铭送进了幼儿园。整天在家的刘大铭,对外面的世界早就羡慕不已,如今能上学,自然高兴之极。

可好日子不过3天就因一场感冒草草结束。无比失落的刘大铭又回到原点。刘大铭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

“母亲开始变得苛责起来,而我并不知道原因。她不让我再在舒适的沙发上躺着,而是让我在空闲时下楼骑车;她不让我剩下一口饭,甚至掉在桌子上的一粒米也要我捡起来吃掉;她找来一本又一本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让我一遍一遍做上面的题目;她不再那幺轻易抱我上沙发或床,而每次都让我也出一部分力;她不再给我读一个字,而是把书放在我够不到的地方;她总叫我看动物世界,边看边唠叨:不够快的动物要被吃掉,不够强壮的也是,不合群也要被吃掉,弱小的总会被淘汰。”

母亲的话就像紧箍咒,每晚都会准时回响在刘大铭的脑海里,而他小小的自尊心在母亲频繁的苛责中却越来越强。要强的刘大铭,似乎和母亲较上了劲儿,他反复练习母亲要求的任务,比如自己喝水,自己站起来,自己睡觉等等。后来,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选择直面残缺的身体

2001年,刘大铭终于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小学。常年孤独的他,觉得自己只要在有人的地方就会幸福。可刘大铭没想到的是,身形特殊的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学校骚动。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那些随处可见的异样眼光和不明目的的聚集,让要强的刘大铭很不是滋味。

而事实上,赵娇莲却用几近残忍的方式让刘大铭直面自己的身体:“是什幺就是什幺,不必掩藏,不用解释。你就告诉别人你站不起来,不能摔跤,让他们知道你需要被保护,但同时你也要告诉你自己,你是最棒的,别人能的你也一定行。”刘大铭对母亲的话总是选择性的接受后半句,忽略前半句。

母亲赵娇莲的态度让刘大铭认为母亲不再爱他。可一次旅行,却又让他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

那一年刘大铭上初二,14岁,那是第一次不以看病为由的出去旅行,目的地是云南。

第一站就是让刘大铭又爱又恨的石林。进入景点,四周尽是险峻的山峰,陡峭的阶梯,不计其数的石块像松树般矗立。刘大铭抬头看了看,心里的沮丧像沾上水珠的纸张慢慢晕染开来。偏偏导游又一直描绘着石林之上的瑰丽与雄伟。刘大铭低着头,努力掩饰着自己的失落。

“走吧,妈妈抱你上去,轮椅放在山下。”赵娇莲的话打断了刘大铭的思路。

“妈,我不去了,真的太高了。”刘大铭回道。

“傻孩子,几千公里都过来了,怎幺能不上去?不能让自己有遗憾,走,妈背你。”赵娇莲说着,一下子将刘大铭背起来了。

这个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刘大铭记忆中:

“她走上第一个石阶时,我听到台阶发出了响亮的回声。我趴在她的背上,紧紧抓着她的衣襟,我们俩一阶一阶地走着,前方的台阶却愈发地多,我的双手渐渐变凉,我担心她太累,劝她歇歇,她却告诉我:不累,我们可以让他们先走,我们一点点地追过去,迟一点但总会走到。我感到母亲的背足够宽大,可以让我的身体完全依偎在上面,而她弱小的身躯里,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我们终于登上了石林的制高点,放眼望去,曾经高大的石柱显得无比矮小,万丈的霞光给石林镀上金色,云彩环抱着每根石柱,犹如仙境般。”

回到家,刘大铭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作文,字里行间中都透出母亲暖暖的爱意。老师在班里将刘大铭的作文响亮地读了出来,同学们的掌声让刘大铭倍感自豪。刘大铭忽然觉得在文字的领域里他可以比别人都优秀。

刘大铭对文字的喜爱,让他陷入写作之中。他每一次痛彻心骨的手术,每一次和生死的擦肩,都促使他的文章更加深刻更加丰富。尽管有时身体会不适,他也硬撑着继续从文字中寻求精神慰藉。

在刘大铭沉迷于用文字表达自己之时,身体却亮起了红灯。儿时埋在腿骨内的一段钢针击破了刘大铭的骨骼、神经、血管,暴露在膝盖的皮肤上,足有3毫米的长度。手术自然不可避免。

刘大铭休学了一年时间治病。这一年,刘大铭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创作。尽管生活如黑白色般单调,但他的文章里却拥有最炫丽的色彩。

守护最后的希望

就在刘大铭为自己能像常人生活感到满足时,命运却向他开起了玩笑。因长期保持坐姿,刘大铭的脊椎不堪重负,生生弯曲成S形。日益严重的病情使刘大铭很难起身,更别提创作文学了。

2011年末,赵娇莲带着刘大铭一路从天津辗转到北京,最后在众多医生的建议下,找到国内最权威的一位老医生。在紧张的期待中,终于等到老医生就诊。然而老医生的话,让刘大铭一下子坠入了深渊。

“一年之内,你们不要再想用手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往泥沙里钉钉子,怎幺可能成功呢?接受现实吧。”刘大铭不死心,他反问道:“我一共做了9次手术,唯独这次不行吗?”

老医生摇摇头:“那些手术,不过是腿、胳膊等简易的骨骼,而脊椎却是人存活之轴心,脊椎上成千上万条神经盘根错节,触动一根,便能让你永远失去生命!小伙子,如果能做我绝不会见死不救的。接受现实,早点回家吧!”刘大铭看着母亲的眼泪顺着脸颊缓缓流下。

隔天,赵娇莲便带着刘大铭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去后,赵娇莲像什幺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为儿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督促他锻炼。而此时,刘大铭的心里却翻江倒海般,他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仅靠老医生的两句话就被断定了,国内的技术不行,难道国外就没有人能治愈这种病吗?

2012年,刘大铭把病例翻译成英文,寄往各个国家。大半年过去了,有不少海外医院给刘大铭回信,可是却没人愿意冒险。心凉的他在朋友的提醒下,又把自己的简历译成英文发了过去。他要让那些医生知道,他是多幺优秀,不甘心就此离开。刘大铭的自救行为,赵娇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此时的她只能和儿子一起期待奇迹出现。

2012年8月,刘大铭终于收到一封来自意大利莱尼亚诺的邮件,一位名叫Polao的博士答应帮他手术。刘大铭一遍遍阅读着邮件,欣喜若狂。他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赵娇莲得知消息后却紧张得夜不能寐,她怕带儿子去一个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更怕不能将儿子完好地带回来。刘大铭在文字中是这样记录的:

“临行的几天,母亲心生退意。而我却与此相反,我不能目视我的生命,在病情中草草收场。

次日晚上,我对母亲说:‘你必须带我去看病,即使有风险,我们也要去承担,我无法再忍受这样疼痛的生活,你或许无法想象,我每时每刻在忍受多大的痛苦。我尽力试着说服母亲。

在困惑与难过中度过了一周,我们终于拿到了签证,我激动地准备将这个消息公布于众。当我打开电脑时,我不经意在母亲留言板上看到这样一行字:我想麻烦大家,谁有意大利的朋友请告诉我,我需要帮助。谢谢!我凝视这右下角的日期,是在拿到签证前的一个月。霎时间,我的全身像被电流击中,我强忍着眼泪,没让它留下来。”

2012年9月7日,刘大铭和母亲到达了位于莱尼亚诺的那家医院,主刀医生叫Marco,是欧盟最顶尖的创伤骨科医生之一。手术进行了11个小时, 医生成功地为刘大铭实施了脊椎结构重建手术。

在经历这次大手术之后,虚弱的刘大铭,口味变得异常挑剔,他不愿意吃浇着沙拉的生菜和淋着黄油的比萨,一心只想吃中国菜。

“我说:‘我想吃中国菜,什幺都行。母亲盯着我看了很久:‘你知道吗,我快两天没睡觉了。我愣了一下,沉默不语。‘为了你当初说的梦想,妈妈选择支持你。你自己答应,什幺困难都能克服,什幺痛苦都能忍受,可是现在,你却连饭都吃不下去。你做了11个小时的手术,这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创伤。你还插着引流管,身体里的淤血一桶一桶往外流,你看不到,但我可以告诉你!另外,这不是中国,你必须适应,生活绝不会迎合你!

“我噙着泪,我知道母亲是对的。我艰难地吞咽着……”

以上两段文字,是刘大铭后来在《命运之上》一书里,对自己异地求医时的真实记录。

2012年11月20日,历时2个半月的意大利求医之旅终于结束。这时,刘大铭已经可以坐起来了。来年他将练习行走,像普通人一样用双脚感受大地的气息,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他,引导他像正常人那样生活。

有痛苦,也有收获

2013年是刘大铭最繁忙的一年。这年11月,刘大铭的长篇励志自传《命运之上》出版发行。同年,他的作品《幸福躲在痛觉身后》在《青年文学》上刊登。随着媒体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被刘大铭的事迹所感动,他成功入选“中国网事·感动2013”十大人物、感动甘肃·2013十大陇人骄子,并成为2014年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刘大铭坎坷的经历不光带给他痛苦,也让他有所收获。因为疾病,刘大铭总是比同龄的孩子沉稳很多。而那些让他痛彻心扉的经历体现在文字中,往往更能打动读者。

总会有些人问刘大铭:“你小小的年纪,怎幺会有那幺多深邃的想法?”

通常刘大铭都会掀开衣服,指着身上一道道曾经被剖开肉皮的疤痕说,“我倒宁愿自己如同龄人一样简单。可是苦难总会一遍遍逼迫我成长,我的深刻都在痛苦与挣扎中积攒。如果可以,我宁愿用这些光环换取一个健康的身体。只是现实已然这样,再多假设也都无可奈何。”

2014年3月,刘大铭的《命运之上》在西北书城签售。

2014年8月,高考完的刘大铭以六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面对自己的身体现状,他放弃了继续复读的想法,而是选择出国留学。9月,他进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读一年预科。一年后,他将去往英国留学,开启自己全新的生命旅程。(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网摘)

照片5张:1.刘大铭《命运之上》新书发布;2.刘大铭和母亲在米兰;3.刘大铭和同学们在一起;4.刘大铭在米兰刚刚手术完;5.母亲为刘大铭做的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