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 叶海林(海派玉雕大师)

▲八大守护神

回顾“ 玉语凡音” 十年光阴,一路走来,从相王弄到十全街,从环境到内心,从生意到技艺,从梦想到现实再到下一个梦想,所幸我

和“

玉语凡

音”

都未曾停下过脚步。

我从2000年来到苏州踏足玉雕行业,师从中国玉雕大师侯晓锋,到2008年独立创立“ 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

▲财福相随

相王弄到十全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相王弄是苏州玉雕发展的见证也是玉雕行业的晴雨表。从2008到2017,玉雕市场起起伏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遭遇了漫长的寒流。玉雕市场的大动荡,在小小的相王弄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8年,“玉语凡音”在相王弄正式成立,而后转至园林路,2015年春正式搬迁至十全街。可以说相王弄是苏州玉雕市场的基础和过去,十全街是苏州玉雕行业的发展和未来。“玉语凡音”和许多玉雕工作室一样,从窄小逼仄的相王弄搬到宽敞而文化气息十足的十全街,变换的不仅是工作场地,更是对于玉雕行业新的认识,我们不断地学习,也不停地思考,关于玉雕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关于玉雕行业的发展与变革,这些不仅仅体现于我们一件件的玉雕作品中,更体现于“玉语凡音”这个品牌的内涵中。

相王弄对于每一个苏州玉雕手艺人来说,都是心中最初的那份温暖记忆。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想起在相王弄的时候,做完工了,黄昏时分,老房子前,大家聚一起,拿出各自的作品交流心得。走出相王弄,立足十全街,也许下一步会走得更远,但我们一直带着源自于相王弄的记忆和初心。手艺人始终要靠工艺说话,品牌梦是我对玉雕的一个执着,这辈子,也就跟这些玉石打交道了,踏实。

▲黄财神

▲黄财神黄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玉语凡音”的十载琢玉路,途有崎岖,走到现在,倒也是自有一派风光。古代科举需十年寒窗苦读,而匠人琢玉之苦比其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彼时学艺,炎热夏季,消热全靠房顶的两个小吊扇,嗡嗡作响,未尝感到凉意。隆冬时分,窗户透风,琢玉机器更是冰凉入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练技艺,终归是一份付出换一份收获,工作室品牌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和地位,并在玉雕行业赢得了一定的声望。

感知过去自己学艺的艰辛和资源贫乏,如今我也非常重视自己工作室学徒们的学习环境。定期请专业的画师来工作室给工作室匠人们分享绘画技巧,储藏大量的相关书籍供大家阅览参考。我希望给予工作室匠人们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发挥出他们最好的光彩。琢玉千万日,工到极致便是艺。“玉语凡音”的十年是工作室和工作室匠人们共同成长的十年,未来还很长,值得期待。

十年材料演变:浴火淬炼,诠释匠心

玉料之于玉雕作品,犹如衣裳之于美人。在传统的玉雕作品中,最常用的就是和田玉,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更高,因此玉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和田玉。十年来,“玉语凡音”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材料,糅合创意,精心打造出一件件与众不同的精品。

▲莲花观音

▲绿度母

▲白玉福在眼前

▲龙飞凤舞

▲福在眼前

▲卦中龙

早期,“玉语凡音”一直用和田玉来制玉雕,至2011年,和田玉的价格迅速攀升,到达一个制高点,于是业内开始将目光转向南红、绿松石等新材料。那时起,我就开始尝试南红玛瑙的雕刻,惊喜地发现,南红的表现力极好。颜色艳而不妖,线条感流畅清晰,质感甚好,脂光内敛。这抹中国红既满足国人的传统审美,又显磅礴大气,对于玉雕作品来讲极富张力。而与南红相比,绿松石传递的则是另外一种美。我最初接触到绿松石,先是被它的纯净淡雅的颜色所吸引,在钻研绿松石雕刻的过程中,顺着绿松石的历史向上追溯,因缘际会打开了藏传佛教的大门。

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我选定绿度母、黄财神这两位深受藏地人民爱戴的藏传佛教人物为雕刻的主要题材,作为绿松石雕刻藏传佛教的主要题材,作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和关注。

至今,在玉语凡音的玉雕作品中,和田玉、南红、绿松是占主导地位的,而蜜蜡、碧玉、黄玉仍然还在摸索中前进。于材料的演变过程可以窥见这十年“玉语凡音”一直在探索,在挖掘,在挑战,在创新,一切只为淬炼最好的作品。从匠心到匠魄,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工匠精神”自提出来后,迅速得到了所有行业的拥护和热议,一时间社会各行各业都把“工匠精神”挂在嘴边。那对从事玉雕行业、被统称为“工匠”的我们来讲,什么是 “工匠精神”呢?一次聊天中,我的老朋友田一可先生对于玉雕匠人精神的定位给我启发很大,田先生认为玉雕这个行业的工匠可以分为古人所说的几个层次:奴、徒、工、匠、师、家、圣。

所谓“奴”,是指“非自愿工作,需要别人监督鞭策”,可以说玉雕界的一部分学徒,长期以来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需要有人不断鞭策、推动,才能往前走。他们还处在一个最基本的“奴”的层次。“徒”比“奴”的境界高了一些,他们“能力不足,但自愿学习”,一些学徒明白了学习工作不是为老板或师傅,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因而他们的态度会变得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进步。“工”是指“按规矩做事”,依据传统,按部就班地去复制、去践行但没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的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工”,在“工”的工作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照搬已有经验,没有任何自己的创新。“工”之后是“匠”,就是我们常说的“匠心”,这样的人是有独立思想的手艺人,他们精于一门技艺,并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从事的这门手艺,能够将手中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师”,则是能够将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仅局限于个人的追求和事业,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家”,则是在工匠技艺和精神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思想和修养,技艺和风格上都能自成一派,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最高的境界是“圣”,也就是在行业内各个方面都达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和境界,这其中包括技艺、思想也包括学识和为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德艺双馨”。

▲佛头手持

▲和合二仙

听田先生一席言,让我在很多问题上也豁然开朗。工匠精神,毫无疑问,首先需要坚持,是在重复,但是在高标准地重复,是在重复中思考,重复中更精进。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气质,同时也是一种素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十年来,玉语凡音一直向工匠精神看齐,摒弃掉那些虚无,专注手里的玉,精研雕工,琢磨写意。而同时我们坚守在这个行业里,也自当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从“匠”到“师”再到“家”和“圣”,也许最终我们不能够达到那样的完美境界,但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却可以在不断的努力中得到升华。

▲地藏王菩萨

▲文殊菩萨

探寻佛教题材,缔造创新工艺

“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玉雕佛教人物题材的创作。工作室的十年历程也是对玉雕文化与佛教人物的一个综合探索与磨合。玉为“石之美者”,而美如何体现,需要意境,需要雕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创意加持,方才能显出独特的韵味来。

刚刚踏入玉雕这个行业,我对自己手下所雕之物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感悟,业精于工,能够出来像样的活儿便是最好的。随着年头渐长,才逐步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自己的对艺术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其中,这时候,手头打磨雕琢的玉件才真正成了活儿。

众所周知,侯晓锋大师被业界尊称为“侯弥勒”,对于弥勒这一佛教人物题材的雕刻可谓是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我最初在侯大师的授教下,便是接触的弥勒这一题材,还包括观音等汉传佛教里最常见,最受民间尊重与喜爱的佛教人物。创立“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之后,我开始更多地结合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宗教人物的认知,进行带有自我特色的玉雕佛教人物题材的创作。同时,也一直在思变,寻求创新。

▲独占鳌头

藏传佛教人物题材,便是求变求新的思维下的产物。用传统的玉雕技艺和对玉雕的理解来表现藏传佛教的神只形象,对于琢玉者和藏玉者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经过一年多的思索与实践,藏传佛教人物形象在刀笔下渐渐清晰,那是一个汉文化滋养下长大的玉雕艺人对于藏传佛教的独一无二的解读,力求精致妥帖中带着个性化的色彩。

雕琢出来的作品总是要放在市场中去检验,经过慢慢的尝试和摸索,藏传佛教中的绿度母、黄财神成为玉语凡音藏传佛教题材中最受欢迎的作品,被大家接受与喜欢着。除了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人物与玉雕文化进行巧妙的结合,我还尝试着将藏传佛教中“本命佛”的理念也融入到了玉雕题材中来,推陈出新地设计了作品“八大守护神”,从另一个角度让藏传佛教思想融进生活之中,而这件作品也成为了“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的代表作之一。

机缘巧合,我得国学大师田一可先生引见,有幸拜访了中国国学大师、佛学泰斗楼宇烈教授,并将作品“八大守护神”拿给楼教授看,希望楼教授提点意见。楼教授与我关于汉传佛造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建议作品创作可以多参考唐时期的佛像,以敦煌为主要题材,也可参考云岗石窟偏重印度的佛造像;楼教授的一席指导,让我感悟到了佛学的高境界,更加深入了解到佛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从其给予的意见中我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与创新突破。

十年匠心坚守,打造私人订制

“玉语凡音”工作室创办十年,不断磨砺寻艺,探索思变,我们一直致力于创作真正的玉雕艺术品,而玉雕艺术品的价值不单体现在材质、技艺、形式、思想观念、创造性这些方面,更重要的审美、情感。为突破传统加工制作方式的瓶颈,我们从一成不变到创新演变,从起初最简单的加工雕制,发展到如今的高端私人订制,打造了消费者喜爱的玉雕品牌—玉语凡音。

▲悟

在工作室创立之初,主要通过接加工活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简单的加工雕制,虽千篇一律的重复再重复,对玉匠个人的想法和风格的限制比较大,但也因为反复再反复的雕刻,我从中摸索和总结出许多经验和技巧,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工作室有了足够的资金储备,我便开始选料买料,按照自身的想法和对玉石的理解进行创新设计。在题材方面,以观音、弥勒等汉传佛教题材为主;在材料方面,起初以白玉为主,白玉观音,白玉弥勒;后来我又尝试南红玛瑙,代表作品《三圣》。在接触了绿松之后,我又开始摸索藏传佛教题材作品。

2011年起,在雕刻一贯的佛教题材时,突然灵光一现,联想到能不能将道家人物与佛教人物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那么,既有着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又集结了道家精神的人物,财神无疑是最合适的,同时,财神的喜乐吉瑞的形象又与佛教中的弥勒不谋而合,于是在逐步地试验摸索中,我创造出了弥勒财神一体的玉雕像,起初命名为“有福有财”,以佛为主,财神辅之。事后又经过了一年的不断尝试方才最终定型,财神也被打造为圆融喜乐的形象,与浑圆富态的弥勒相得益彰,名称也发生了改变更换为“财福一生”,寓以美好的寄愿。

此后我再度尝试用绿松石进行财神、弥勒相融的创作,并逐步推广到更多的材料中进行雕刻,形成了愈加老道愈加立体愈加统一的“财福一生”系列玉雕作品,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该作品迅速成为玉语凡音的招牌热款。到了2016年,在一位老客户的建议下,作品再度改称为“财福相随”,蕴意更加深远,财福不在乎时时刻刻,但喜乐幸福一路相随。

在创作理念越发深入、品牌理念不断成熟后,工作室逐渐发展转型,并开始推出高端私人订制。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认识真正的玉雕艺术“私人订制”,作品在“玉语凡音”品牌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独一无二的个人审美,赋予了特殊的情感,这些审美情感来源于客户。从材料到题材,从内容到形式,我们都会通过与客户的反复交流,将双方的意见完美融合,无缝对接,实现了“按照个人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玉雕艺术品。”玉语凡音的私人订制代表作品中,最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便是十八个小佛头串起的珠串。

十年沉淀积累,十年创新思变,十年匠心坚守,才能雕琢出如此独一无二的美,成就玉语凡音的“私人订制”。

▲三圣

▲玉雕大师 叶海林

后记:

2008年,我于相王弄创立“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之后,于同年的3月,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成立,玉语凡音加入了协会并担任协会常务理事职位,成为了协会第一批入驻的会员单位之一。十年风雨同舟,十年携手并进,在与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共同成长的这十年内,玉语凡音与我都通过协会这一平台收获了众多荣誉。如今,我担任了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以及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南红专委会副会长职位,同时又收获了中国玉石雕刻高级技师、河南省玉雕大师、海派玉雕大师、中国艺术品鉴定师等职称荣誉。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在2017第七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精品展上,获得了“陆子冈”品牌工作室的荣誉称号,玉语凡音有幸成为第三批获此殊荣的授誉单位。不仅如此,十年成长发展期间,我个人的多件玉雕作品在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举办的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精品展上斩获殊荣。

2008~2018年,“玉语凡音”背负梦想,怀揣初心,一步步脚踏实地坚持走过了十年,感恩苏州玉石文化行业协会一路的支持陪伴,还要特别感谢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10套科教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宝玉石》杂志、《苏州日报》、《上海收藏》、《现代苏州》、《文化月刊》等媒体对于玉语凡音的相关报道,你们的每一次采访报道,对于我们都是巨大的鼓舞和精神动力。欣慰共同成长的3650个日日夜夜,下一个十年,愿继续相伴,扶持前行,共创苏作玉雕的美好未来。

▲楼宇烈为玉语凡音玉雕工作室题词

获奖经历

2011年 作品《三圣佛》荣获2011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

2013年 作品《观音》荣获2013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2013年 作品《乘凤观音》荣获2013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2013年 作品《福在眼前》荣获2013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

2014年 作品《三圣》荣获2014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

2015年 作品《佑•独占鳌头》荣获2015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2016年 作品《绿度母》荣获2016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

2017年 作品《黄财神》荣获2017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