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前言

当西半球的古罗马帝国在疯狂扩张着其疆域时,地球东半部的我国汉代也在秦大一统的基础上收复边疆,扩展版图,使得汉代疆域辽阔。天下为一个整体,汉代丝绸之路与欧洲、中亚的首饰贸易使汉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开始注重穿衣戴饰。

从秦朝到汉代,不但有了更加规范的冕冠,也奠定了各类发饰的基础,各种各样的“簪”“钗”“擿”等穿插于发髻之间。汉代关于“胜”的记载非常繁多,从西王母的画像可见“胜”流传久远,且深受汉人喜爱。东汉时期的步摇则非常华丽,《后汉书·舆服制》中记录了“一爵九华”的高贵华美,更有山题、巾帼、明月珰之说。秦汉首饰与同时代服装相配质朴大气,其高贵、典雅、金玉交错的灵动之美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辉煌朝代的繁荣昌盛。历经朝代更迭,到秦至汉,无论金首饰还是玉首饰的造型,都从过去的纤巧繁细变得雄浑博大,自然豪放。

1 秦汉美学特点与秦汉首饰文化基础

1.1 浑厚博大的巨丽之美

张法的《中国美学史》中有记载:“先秦思想的演进,是从孔子的‘仁性’,到老子的‘道的宇宙’,后经过韩非的‘法家政治’使秦国得到了天下,而秦始皇的天下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大’的天下”。而“大”也就是“巨丽”,是秦汉时期美学的主要境界。

远古时期的“巨丽”仅仅指宇宙之“大”,经过时空演进,到了先秦,演变为《老子》古本中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先秦的文献中有记载:“孔子的惟天为大,老子的天大地大,庄子的‘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然后是帝王因为效法天而大”,而“帝王之大”首先指的是帝王胸怀之大,其次是指由帝王胸怀之大而实现的宇宙之大,在此基础上,士人用文艺作品来表现大宇宙而形成了文人的胸怀之大以及文艺作品呈现的宇宙之大。

秦汉时期,无论在书籍叙事中,还是自然景观中,亦或是文学诗歌中,尤其是在汉赋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大”之美、“巨丽”之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繁盛王朝的美学体现。

1.2 天地之和,阴阳五行的宇宙观

我国的礼乐文化从远古时期开始经过夏商周发展到秦汉,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一个融社会、朝廷、家庭、宇宙为一体的宇宙观。这一时期,庄子把宇宙运行作为“天乐”。在《史记》《汉书》中,将“气、阴阳、五行”系统化,融入天地阴阳的宇宙中。在时间的运行中,天、地、人等各种事物在空间中呈现出来。在《礼记 ·乐记》中,乐象征天,礼象征地,揭示了社会以及宇宙是一个整体。这些都体现了秦汉美学中天地合一、阴阳五行的宇宙观。

1.3 秦汉首饰的文化基础

秦汉首饰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秦汉美学的特点。先秦时期的首饰艺术,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儒学思想影响下的社会观念转向多元化思想影响的人文心态。诸子百家对服饰,尤其是对首饰的不同主张造就了首饰的区域差异。首饰作为这一时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材料的珍贵以及其象征意义凸显出秦汉首饰美的特点。首饰无论从工艺上还是从外观形式上,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精神。其外观形式日益繁复,由实用性转向了贵族妇女的“形象塑造”。发式上的美化,财富上的炫耀,使得首饰在装饰的基础上成为用以区分身份地位的重要物品。尤其后期随着阶级的产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2 秦汉首饰的类别与特点

2.1 秦汉首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

秦汉首饰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头饰、胸饰、臂饰、手镯、腰饰等琳琅满目,从汉族到周边少数民族匈奴以及古振国等,其首饰都极具特色。

冕作为中国古代冠饰之一,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冠则是指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冕冠主要有六种样式: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合称六冕。其中,大裘冕用作帝王祀天,衮冕则用于帝王祀祖。秦汉的首饰就冕冠而言,不仅有贵族佩戴的冕和冠,也有普通百姓戴的巾、帻。

秦汉时期,等级更加明确,尤其表现在皇帝所戴的冕旒上。冕旒起源于周礼,通过形制对贵族言行举止进行规范,提醒天子、诸侯、士大夫在行为上保持端正。头戴冕旒,走路行姿要慢而稳,佩戴者自然养成挺胸抬头、器宇轩昂的风度。冕旒主要由“綖”“旒”“缨”“紞”“纩”“紘”组成。綖,就是顶部的长方形板,也称冕板,前圆后方、前低后高;旒,就是悬挂在冕板前后的珠玉帘,一般用五彩丝线串联五彩珠玉而成,珠子之间间隔为一寸;缨,就是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紞,则是丝制的线绳;纩,是挂在紞头两旁的玉,紞的两端自冕板两边垂下,而纩的位置正好位于左右两耳旁,所以又称充耳、塞耳;紘,是系在下巴处的红绳。

贵族戴的“大礼冠”,是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时所戴的,外面黑色,里面朱红色。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前低后高,略向前倾。

冕冠本身充满学问,冕板代表着天圆地方;十二串玉旒,代表皇帝的最高地位;玉旒遮面,提醒皇帝有些事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由于玉旒一晃动起来便容易杂乱交错,也提醒皇帝要保持庄重威严;塞耳则提醒皇帝不可轻信谗言且在该装聋时装聋。由此,帝王之道充分体现出来。

各种材料制作的发饰包括发簪、擿、发钗以及步摇等多种类型。早在周代时,女孩成年时就需要举行“笄礼”,发笄的材料多样,例如骨笄、石笄、铜笄、金笄、玉笄等。

发簪最早被称作“笄”,在秦代之前(包括秦代)称为“发笄”,汉代开始被称为“发簪”。后男子盛行带冠时,发簪起到固冠作用。发簪也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装饰工具。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发簪式样丰富,变化集中在簪头,其图案形状千变万化,常见雕刻有植物、动物、几何图形、器物等纹样,这些纹样富含吉祥寓意。发簪通常是一股。发钗与发簪相比,是两股交叉而成。大多数人在盘发后将发钗插于发髻中,或用来固定帽子等。发钗不仅是一种饰物,还用于寄情。古时恋人分别,女子将头上发钗一分为二,赠予男子一半,见面时再合在一起。

步摇由簪、钗发展而来。古书有云:“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步摇因佩戴者走路时钗上的珠玉自然摇曳而得此诗意之名。步摇是从皇室走向民间的一种饰品。据考古研究,我国的步摇最初出现在殷周时,此时,步摇已成为王后祭祀庆典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饰品。另外,在楚国宋玉的《讽赋》之也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步摇从先秦时就以礼制饰物出现,到汉代成为皇宫女子的重要首饰,据记载,当时只有长公主和皇后才能佩戴步摇,其他皇室女子,比如皇太后、公主或嫔妃等均不能佩戴。汉朝以后步摇渐渐传出皇宫,不仅嫔妃可以佩戴,贵族妇女甚至平民也可以佩戴。步摇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了民间女子必备饰品,只是其相比于贵族比较简单。后来冠与步摇结合,称为步摇冠。

秦汉贵族不穿耳洞,耳饰往往以玉制成,“簪珥”一体。珥饰往往系在簪子上,后穿插在发髻上,如同充耳,当取下珥饰时,只能将发簪一起拔掉。普通百姓则穿耳洞,耳饰穿过耳孔佩戴,称为“耳珰”,佩戴腰鼓形的耳珰需要穿较大的耳洞,以便能将较细的一端戴上。

秦汉时期的耳珰材料极其丰富,除了金属材料金、银、铜等,还包括玉、玛瑙、琥珀、水晶、琉璃、大理石、骨、象牙、木头等。这一时期最有名的耳饰当属琉璃制成的“明月珰”,琉璃制成的耳饰质地透明,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秦汉项饰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玻璃珠串成的项链。这一时期发明了蚀花工艺,用此工艺制成的美丽珠子花纹独特,被称之为“天珠”。蚀花工艺是用一种植物嫩茎与石碱共同制成溶液,将其画在珠子外面,通过热处理形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相传最早在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就已经有此工艺。

另一种美丽经典的秦汉项饰是玉舞人。玉舞人首饰姿态优美,据说这些舞蹈形态来源于春秋到秦汉时期流行的长袖舞。白玉雕成的玉舞人项饰极具特色,玉雕线条优美流畅,将各种舞蹈动作表现到极致,有的双人舞的玉舞人成对出现。玉舞人项饰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与长袖舞的生动舞姿,是秦汉首饰中不可多得的经典首饰。

秦汉时期,除了以上首饰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品类的首饰,比如“山题、巾帼”,以及其它耳饰、项饰、臂饰、手饰与腰饰等。它们造型质朴、品类繁多、纹样富寓意、工艺精湛,体现了秦汉美学蕴藏的丰厚的美学思想。

2.2 秦汉首饰的特点

秦汉时期,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礼教文化对首饰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的文化以“大一统”为主题,以憧憬人生享乐的神仙艺术表现为主流。在秦汉文化对纯神仙题材的艺术表达中,处处体现了浪漫、奇幻与纯净,表现出华夏文化的一种原生状态。一方面是“大”而“巨丽”,另一方面则是云雾缭绕中升仙得道的逍遥情怀。秦汉首饰的艺术特点正蕴含其中。秦汉首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造型雄浑博大、豪放自由、古拙朴素、飞动流畅,体量巨大厚重,纹样高度提炼且富含寓意,技术丰富精湛且奇妙超群。

受秦汉文化影响,秦汉时期的首饰造型洋溢着秦汉无拘无羁的情感个性,表现出不事雕琢、气势磅礴的汉人气概。此时的皇宫贵族佩戴的金玉首饰,造型从繁复纤小走向浑厚大气,首饰上面的图案形式由较为平面的传统图案形式转向写实绘画影响下的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这种豪放自由的首饰艺术形式是秦汉大国气势的反映。图1的金玉耳坠是1979年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汉代匈奴墓中出土的作品,其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体现了秦汉首饰独有的造型特点。

图1 金玉耳坠[3]Fig.1 Gold and jade earrings

秦汉首饰的装饰纹样在细节上体现了秦汉以儒学为主的宗教思想,是秦汉社会生活的缩影。这一时期的首饰纹样由抽象走向写实,常见几何纹、龙纹、凤纹、兽面纹等。

无论金属首饰还是玉首饰,纹饰都蕴含着丰富寓意。延年益寿、封禅成仙等寓意的图案占主流,这是秦汉文化中神仙享乐主义的外在体现。此外,秦汉首饰集现实、祝福与意念为一体,常可见各种禽兽在云雾中翻腾飞跃的纹样,充满飘动感的云气纹,与飞翔奔驰的奇禽异兽在同一空间中存在,古拙朴质而充满生命力。

图2中的乳白色玉笄残件出土于满城汉墓,墓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该首饰被认为是西汉发簪的代表。这件云凤纹玉簪光洁无瑕,首部透雕凤鸟卷云纹,上有涂朱痕迹,簪身线雕卷云纹,末端刻鱼首,有圆孔。花纹精美,线条流畅,琢磨精细,表现出汉代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

图2 西汉镂空云凤纹白玉笄[5]Fig.2 White jade hairpin hollowed out cloud phoenix pattern in Western Han Dynasty

崇礼的孔子说:“大礼必简”;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感”。秦汉首饰在体量大的同时,纹样比过去朝代逐渐简化,简约精炼,清逸超俗,自然洒脱,形态生动,线条与造型浑然一体。

秦汉贵族妇女的首饰材料多以金和玉为主。由于国力强盛,朝廷拥有大量黄金,当时的黄金除了铸币外,还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包括首饰。除了装饰实用功能,首饰在秦汉开始用于彰显贵族妇女的财富地位。

首饰在原始社会被人们用于拜神等活动;至商周时代伴随青铜艺术的发展,成为描绘人的内心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物;到春秋战国,首饰开始作为一种区分尊卑贵贱的礼仪象征,有了功利性,也就有了等级内涵,首饰因此被赋予了宗教性的乌托邦理想。到秦汉时期,由于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适合了这个时代为君主服务的观念,使得汉代确立了儒学思想独尊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战国的“车途异轨、衣冠异制”的局面。首饰艺术在这个时期大量地出现在各个阶层中,实用化的首饰用品在这一时期演变为塑造贵族妇女形象、体现财富、美化发式、象征信物的重要饰品。

秦汉时期的金属首饰工艺精湛。这一时期的金属工艺已非常成熟,锤揲、焊接、镂空等基础工艺应用广泛,花丝工艺中的金属掐丝、堆丝及传统的金银错工艺和宝石镶嵌工艺都已出现。尤其,汉代的金属珠粒工艺让人想到了古希腊时期的成粒工艺(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工艺),这种金属珠粒工艺配合各种精细的金属加工工艺和高超的玉石雕琢工艺体现了秦汉强盛的国力。图3的“汉代金花簪”是明梁庄王墓出土的作品,黄金锻造的精致花瓣充分体现了秦汉时期高超的黄金锻造技术。

图3 金花簪[9]Fig.3 Golden Flower hairpin in Han Dynasty

以上秦汉首饰的特点反映了秦汉美学精神,从秦汉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对天文、万物、神怪、异事等的描绘充满情趣。仅从首饰作品看,其无论在视觉外观,还是在精神内涵上都蕴含了秦汉美学的浑厚博大之美。

3 结论

自秦入汉,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秦汉服饰的形制特点所带给人们的美学上的视觉体验,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华夏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间断并延续下来的古代文明,融合了佛道儒多元文化,同时,自秦统一天下以来,以汉民族为中心,兼容了周边四夷八荒各少数民族的血脉,形成了博大深厚、兼容并蓄的东方文化的基石,到了秦汉时期,更是疆域空前辽阔,这种天大地大的浑厚博大的巨丽之美是秦汉美学的写照。在秦汉美学的基础上,探究秦汉美学下的秦汉首饰文化,对于首饰艺术设计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博大的土壤中具有可持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