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雅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慈善组织及其发展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部分慈善组织发展遇到了瓶颈,其自身治理能力的优化迫在眉睫。山西省慈善总会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由热心慈善事业的省内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组成。该组织以扶贫济困、安老抚孤、行善扬德为己任,成立以来,共筹集善款(物)1300余万元,惠及全省城乡10万余名群众。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了较好地掌握真实数据,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西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太原市高校在读大学生、普通群众等多个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推动山西省慈善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山西省慈善总会发展困境分析

●组织影响力有限

把慈善组织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是超脱于个人得失的社会使命感,领取较少薪酬的成员以及满怀赤诚的志愿者在山西省慈善总会中占据大多数。山西省慈善总会所列出的职业操守为廉洁奉献、明礼诚信、仁慈善良,但在实践中,若组织及个人都秉持不求名利、默默付出的价值观,使得具有慈善精神的个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嘉奖与尊重,具有项目实效的慈善组织难以成为模范和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阻碍其日常活动及目标的实现。

●行政化倾向明显

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往往趋于扁平化,如山西省慈善总会的组织构建就比较典型,上下级之间沟通频繁,比起严格的等级之分,更多的是权责分配,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保持着一种合作关系。组织运营从人员结构上偏向行政化,将不可避免地使程序化事务增多、效率受损、官僚体制明显、办事困难。

●志愿者招募较难

慈善组织人员组成中,除少量领取薪酬的正式员工以及专业顾问外,还包括众多志愿者。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是志愿者行动的最根本动力,他们的存在给项目实施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但山西省慈善总会的专职人员提到,频繁的志愿者招募、筛选、引导、培训等工作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调查得知,曾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在半数以上,学生有意愿参与志愿活动,这对于人手匮乏的慈善机构来说,是利好的,但是仍有超过二分之一的同学在参与原因中选择“学校实践学分要求”一项,可见活动设计有待改善,平均文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志愿活动积极性仍有待提升。

在专业性方面,个别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不高,服务持久性较差。有的同学提到,在志愿服务时感到“不知从何下手”,技能要求太低的让人缺乏成就感,要求过高的又无法胜任,使得他们难以在志愿服务中获得成就感。有“持续进行一项志愿活动”经历的同学寥寥无几。与此同时,慈善机构即使大如省级慈善总会,也并没有专门的“志愿者池”等统一平台,参与人员往往是单个项目单次招募,对于参与者来说,项目关联性小、组织归属感低;对于机构人员来说,招聘、培训等成本高,管理负担重。

●专职人员动力不足

慈善组织的激励方式以非物质嘉奖为主,以物质报酬为辅。例如面对大款额捐赠者,山西省慈善总会除出具收据外,还会颁发纪念品、荣誉证书,并根据金额给予举行捐赠仪式、授予冠名权等奖励性措施。在针对山西省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的调查中,接近半数的人认为,自己以后可能会在家庭原因下选择重新择业,且相对而言,男性的工作调动意愿明显高于女性。在作为就业后备军的大学生群体中,只有少数人明确选择公益为职业,不选择的原因中“没钱”占四成,“辛苦”占三成。

另外,慈善项目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一专多能”的人才,比如以资金运营为主要工作的人员,也需要完成舆论宣传、筹资等工作。而高交叉性的工作必然是高强度的,此时若薪酬与激励不配套,再伟大的公益梦想也难以维系。在益宝计划发布的相关报告中,近一半的全职公益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约80%的公益从业者存款低于全国人均存款数额。调查显示,认为“薪酬有待提高”“社保制度有待完善”的占比最多,可见在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归属感与幸福感备受瞩目的今天,慈善机构基本的薪酬待遇与社会保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摆脱慈善组织发展困境的治理策略

●加强组织营销,重视领导力建设

美国着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非政府组织进行市场营销实际上是利用商业市场营销的原则和方法,影响目标对象观念与行为,使之采取或放弃特定行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在这方面,大型组织内部可设立专职部门,小型组织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形象维护、组织使命宣传、相关舆论管理等。考虑到青年团体的网络使用频率极高,用户黏性较强,慈善组织应合理利用网络渠道如向网站或公众号等借力,主动向公众推开公益大门。鼓励真正具有慈善精神、奉献精神,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人员,尤其是中产阶级人士成为管理者、领导者,发挥道德领袖作用。在这方面,国际狮子会堪称典范。

●进行机制改革,体现多元管理主体

由利益相关者理论可知,各慈善组织的会员代表、常任理事会成员等必须具有身份多元的特征,以保证较好的社会代表性,可吸纳当地企业家、兴办实体,如山西省慈善总会的常任理事中有三分之一是当地纳税大户的主理人,该组织获得企业捐赠与帮助显然比其他中小组织要容易很多。由于慈善工作救助范围十分广泛,管理层人员也应具有适当的教育背景或知识基础,以便作出高效的、正确的决策。努力扩大组织规模的同时,慈善组织在管理模式上应趋于严谨规范、管理职能上形成良好闭环,从根本出发,增强独立性,逐步走出政府的包办式保护。

●塑造慈善观念,提高志愿者适配度

从社会治理理论可知,慈善组织想要得到充足的优质志愿资源,离不开政府的掌舵、宽阔的基础平台和丰富的人才库。学校教育体系从价值观培育到具体课程设置都应体现无私的公益追求,主流媒体也须强化对优秀个体的表彰和鼓励,一同营造追求公益的氛围。

选择志愿者时,省级甚至国家级组织应带头建立统一的规范化平台,专门从事法定慈善组织志愿者招募工作。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服务强度、志愿者主观意愿与客观条件等综合进行筛选,提高服务匹配度和满意度。社会层面应提升国民素质水平,加强慈善观念渗透。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公益高等教育体系才刚刚起步,高校资源可能短时间内不能成为主力。迫于发展需要以及文化建设需要,可先从各教育阶段的学校试点,一同为慈善组织后备军的形成蓄势助力。

●优化激励模式,增强组织吸引力

对人的尊重是公益组织存在的基本准则。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具变革性的因素,从理念策划、愿景设想、目标制定到人员招募、管理培训、奖惩规范等,组织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优秀人力资源的推动。对于现有员工来说,保证其基本工资与基础社会保障是第一位,同时要全方位考虑员工的精神需求与个人成长,例如与政府或主流媒体合作,设置并经营具有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奖项;对于优秀员工或有杰出贡献者,在企业招聘时应重视或优先考虑等。当然,仅正向激励可能并不能起到绝佳的效果,还要辅以适当反向激励,例如对于曾在非营利组织中有违纪行为的人员,一律从严记入个人失信档案,剥夺本人享受社会救助等服务的资格。

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已受到政府与民众的广泛关注,较过去而言,势头极好,但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使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受到制约。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即关于“山西省慈善事业发展前景”的得分中,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和大学生给出的中位数均为7(满分为10)。结合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笔者认为慈善组织的蓬勃发展符合历史潮流与人民期待。尽管现阶段有一些不可忽略的难题与困境,但慈善组织的自身能力提升与所处境况改善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由慈善组织良好发展带来的社会和谐与美好将是众望所归。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