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云

在许多学生眼中,数学犹如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深不可测,让人望而生畏。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难懂易忘的数学知识,经常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充满了数字、计算、公式和图形等抽象的元素。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可语言发展尚未达到很理性的水平,他们容易接受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语言和思维。儿歌具有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易诵易记等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于是笔者便有了把儿歌融入课堂的想法。通过编儿歌把数学语言节奏化,不仅帮助学生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还能培养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力和连贯力。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简要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数学儿歌可以激发兴趣促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生获得知识,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动力。一个人一旦对某个(或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和实践,并在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让学生参与编儿歌并用他的名字给儿歌命名,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和听课习惯。

如当上课铃响起时,学生齐诵《课前歌》:“上课铃声响,学具准备好,静等老师来上课,看谁坐得好!”欢乐又动感的课前儿歌,既能让学生明确上课的常规要求,做好学具准备,还能节省整顿课前纪律的时间,实现教师一进教室即可开展教学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口令歌》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一二三!我坐好!”“小眼睛!看老师!”“身体坐正!腰背挺直!两脚并拢!”

二、数学儿歌可以实现重难点巧妙记

数学教材上的重难点如同一块块登山石,有一块没“踩”好就会直接影响下一块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重难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对理解以后的知识造成困难。在数学学习中,对于教学难点,巧以儿歌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记忆更牢固。

如一年级上册的学习难点是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一般学生们都是用手指来数。编成《凑十歌》进行记忆,则会减少数手指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手拉手。三七四六一起走,五五一双手。”在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编《够不够歌》:“够不够的问题分三步,一算二比三答。”

三、数学儿歌可以发展思维提能力

儿歌将抽象、零散和易混的知识归纳到活泼生动、寓教于乐的具体形式之中,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学生很容易记住并进行知识迁移,解决数学难题,巩固记忆。如此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如一年级里的《符号歌》:“开口是大,尖尖是小。”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这两个符号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不容易忘记。

再如《时钟歌》:“长长的分针指向12是整时,指向6是半时,在左边快到,在右边刚过,最后几时谁说了算?时针说了算。”学生们可以边吟边做动作,有的甚至在课下都会忍不住连蹦带跳地吟唱。

四、数学儿歌可以增加互动更高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以儿歌为载体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由教科书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合理整合数学知识的校本教材的开发者,成为与学生共学习、共游戏的伙伴。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改编或续编儿歌,在娱乐活动中穿插诵读儿歌,巩固和强化数学的基础知识。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将会日益和谐,课堂效果愈发高效。

儿歌在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把儿歌融入课堂,一定要做到适度有效、严谨准确,这样数学儿歌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们学得扎实灵活、有效愉快。除了儿歌融入法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我们要善悟、善编、善授,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有感情、有参与、有创造,从而打造理想中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济南市钢城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