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兴平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以生活为载体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随着当前小学课程的深入改革,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顺应课改的要求,加强课程生活化的运用,找出一套符合该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课程体系,提高内容生活化水平,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过渡知识灌输。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只会对知识进行生硬的记忆,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其对知识同生活的结合也就很难进行,以至于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脱离生活教学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从而可以在不断的教育当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目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很多方面都忽略了生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相关制度缺乏

部分学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重视程度不高、实践性不强,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另外,部分学校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视程度不高,安排的课程较少,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充分开展教学活动,错过了许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机,不利于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探究,设定一些生活化的课题,并且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课程的讲授。以“节约用水”为例,通过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从而指出学生在节约用水方面的不足,并对其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以此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观念。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

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较为丰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可以适当地加入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如讲解“交通安全”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一组交通事故的图片,并为其讲述由于车祸导致身体截肢的十三岁小女孩的故事,让学生受到感染并自觉融入到课堂当中,从而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三)结合实际,加强师生的互动

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学生在生活中普遍注意到的问题进行课堂互动,如在学生讲授“家乡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有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更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加趋于生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