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教育提升了全民的素质水平,但是它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学习都是因为外在的动力,在课堂上伪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这些学生称为课堂上的“观光者”,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但是很少主动发言,只是待在课堂上,仅此而已。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小学时学习不错,但是上初中、高中之后成绩下滑得厉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成绩很好但是没有创新能力;学生没有持久学习的兴趣等。究其根本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外部因素强加给自己的,并没有内驱动力告诉他们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育生态的重构当中来,鼓励学生挖掘学习本身的乐趣和生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就是这样一种方式。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在“行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真正地走进问题情境,投入而欣喜地进行挖掘,自然而然地获得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和成果。

据对学校各年级家庭调查得知,双休日、节假日把学生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老人及辅导机构的占65%,学生学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无人监护的占20%,学生能进行合理时间规划、自主学习的少之又少,令人担忧,社区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迫在眉睫。

社区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有政府扶持、社区主持、在社区内招募教师志愿者,把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集合起来,由中小学生和社区助学者共同组成,以本质意志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守望相助、共同成长,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结合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在“双减”背景下,培育社区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正确处理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重要支点,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

社区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学习方式要由被动参与转向自主参与,自己制定阶段性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小组内互相督促,形成互帮互助的互惠机制。

二是学生学习任务以基础性任务为出发点,学习任务清晰、单纯,通过努力都可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提升,并进行生成性学习,逐步增强学习任务的挑战性。

三是学生学习范围由本学科阶段性的扩展到跨学科探索。例如组织成立阅读小组,学生共同体共同阅读一本书,大家可以翻阅相关资料,对书中的疑点进行佐证理解,同时扩充知识面,问题真正解决之后,再回到本书的阅读上面来,避免单纯的浅表阅读。这样的学习更加真实、扎实,学习的深入性更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

四是“志愿者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过度干预。教师起到的是辅助、督促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和政府社区扶持的联结者,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规划者。

学生通过在“学习共同体”中自主、协同合作学习,制定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进行自主深度学习,不断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一切的探索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