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文化独具魅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绝好材料,成都市凝练地方文化内涵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并打造天府学堂,传播发展天府文化,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天府学堂 天府文化 学生心灵

成都是一座两千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的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了众多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为运用地方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都市正全域打造“天府学堂”,传承发展“天府文化”。

一、成都地方文化的内涵

地方文化指国家之中某些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地方文化的形成无不与其所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渊源有。[1]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把成都的地方文化命名为“天府文化”,并把其内涵高度凝练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知名巴蜀文化学者彭邦本认为[2]:天府文化就是自古以成都、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天府之国”大地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最直接的源头就是巴蜀文化。[3]历史上的“天府文化”也可以说是“巴蜀文化”尤其是“蜀文化”的核心区,或者说是“巴蜀文化”的高地。刘茂才和谭继和认为巴蜀文化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开创性与完美性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等几个特征。谭继和还提出巴蜀文化有神奇、神秘、神妙的特征,是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文化中唯一含有黄河与长江两条主体文化龙的地域原生型文化。[4]同时,天府文化又是对现代文化的弘扬和创新性发展,是对现代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引领。

二、天府文化浸润学生心灵重要意义

为了解成都市民运用地方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看法,研究者制作了《市民对运用地方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网络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显示参与调研的人有55.25%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家庭,35.24%的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家庭。且68.57%的人来自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总体来讲被调研对象文化层次较高,理论上讲他们对文化相关问题关注度也较高。而被调研者中65.63%的人认为自己对天府文化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不够了解,60%的人认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当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93.33%的人认为地方文化应该走进校园。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天府文化的浸润度还不够,市民希望地方文化走进校园。成都之所以能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天府文化起到了“灵魂性”的稳定性作用。[5]孩子是城市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更是文化的接力手。。因而让天府文化走进校园,用地方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意义重大。

三、国内其他城市利用地方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实践

传统文化一直以各种形式影响学生,2014年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各地积极响应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适时地走进了学生的视野。

浙江台州市临海、三台、温岭、仙居等地都开展了多样化的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段包括中小学及幼儿园,涉及的内容包括地方音乐、地方体育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等。主要课程有《初中板球特色体育构建项目研究》《三门青蟹文化校本课程》《区域非物质文化校本课程》等。[6]

湖南文理学院开展地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以常德诗墙为载体,培育和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常德诗墙的导游讲解培训。其次以“武陵风韵”为突破口,以常德丝弦、汉剧高腔、花鼓戏等独特的地方文化形式进行地方文化熏陶。[7]

北京大学开设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经过几年培养,2011年由北大学生自发编演,推出了校园版《牡丹亭》。此后,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分别推出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和“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使得地方文化不仅走进当地学校,更是走向全国,大大提升了昆曲的影响力,也提高了学子的艺术修养。[8]

四、成都运用天府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探索

成都市从2017年起由市委宣传部和市教育局联合打造了天府学堂,在成都市各区市县大力推进天府学堂建设,推出“百所名馆千名名师,抚育万名新时代天府娃”的天府文化传承计划。调查显现由79.05%的被调查者完全知道或知道一部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十六字内涵,有75.24%的人表示非常认同或较认同天府文化的十六字内涵。表明绝大多数人知晓并认可我们对天府文化的总结提炼。2017年开学的第一天,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教育局主办的“2017成都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暨天府学堂启动仪式”启幕。活动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16位行业精英,走进16所不同的学校,以“传习天府文化、与城市共成长”为主题,围绕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精神内核同步开讲,带领孩子感知、认识与传习天府文化,与城市共成长。课程内容包括了:《都江古堰,泽被千年》《天府交子,纸币之母》《成都科技,大观全球》《成都诗词,文脉流传》《开放成都,世界共舞(现代物流)》等16门体现了天府文化内涵的课程。在全市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各区(市)县和学校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温江区挖掘鱼凫文化、新津县挖掘宝墩文化、蒲江县挖掘茶文化,邛崃挖掘茶马古道文化、邛窑文化,都江堰挖掘水文化,成华区挖掘熊猫文化、工业文化等等。总之,各区市县结合自身特色及已开展的相关活动、课程,将之与天府文化相结合,纷纷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天府学堂,并利用环境浸润、参观访问、旅行研学、课题研究、文艺竞赛、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方式活化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文化的魅力。

五、对成都探索的思考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思考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市民对应当进入校园的天府文化具体的内容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非遗文化、诗乐文化、地方历史知识、饮食文化、地方地理知识、地方方言文化、地方时事知识。因此我们在对天府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安排上应以此为参考,更多的安排非遗文化、诗乐文化及地方历史知识。而且应针对学生年龄段及学科背景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压力相对小,年龄小,兴趣点多,接受能力强,应多安排非遗文化、诗乐文化等内容丰富,需要较多记忆的地方文化。学前阶段的幼儿接受能力较弱,但好奇心强乐于学习,可让其感知一些地方饮食文化,非遗文化。

(二)关于教学形式的思考

在论及天府文化应当以何种形式进入校园时,调查显示有81.19%的人认可以学校组织课外活动的方式进入校园,有82.18%的人认可以环境浸润的方式进入校园,有59.41%的人认可以融入课程内容的方式进入校园,有50.5%认可以开展教师地方文化培训的方式进入校园。只有34.65%认可以假期作业的方式进入校园。可以看出人们不希望天府文化进校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多倾向于以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方式,以及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浸润方式进入校园。

(三)关于进校园与进课程的思考

地方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多种多样,并非一定要编教材进课堂。当今学生学习压力大,本身的课程及各种培训较多。如果把天府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学校可能会给学生以及老师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研究认为天府文化内容丰富,部分内容适合与课程融合,如诗歌、历史,部分内容适合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如非遗文化、饮食文化。具体开展情况,要依据学校处位置、教师实际水平、学生及家长的接受度等综合考虑。文化的涵养不在一朝一夕,而需久久为功。提倡通过提升教师的天府文化素养来达到提升德育水准及地方文化传承、保护及创新的目的。此外,家长对地方文化的观念及知晓程度大大影响学生好恶及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应号召家长参与其中。

(四)关于天府文化进高校的思考

因地方教育局对非所属高校影响力有限,在推进地方文化进校园时一般以地方中小学为主。成都目前打造的天府学堂也主要针对成都市中小学及幼儿园。但研究者认为天府学堂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中小学,而应该主动对接,把天府课堂开到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精神生活丰富,热心社会公共事务,喜欢在各种社交媒体发声。可以走进大学开天府文化讲座,可以提供优惠甚至是免费的参观游学,可以开展丰富的天府文化文艺活动。

(作者单位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作者简介:练忆茹,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干部教育培训,德育。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2018年度资政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仲文,胡晓林,冯大彪,孟繁义,庞毅,等.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2] 彭邦本.天府文化的渊源历程、特质魅力与创新发展[DB/OL].天府文化论坛,2017-09-25.

[3] 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 谭继和.四川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巴蜀文化[J].四川省情,2007(10).

[5] 杨继瑞.天府文化: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J].先锋,2018(4).

[6] 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调研“地方文化进校园”[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7] 陈建清,鄢灵.依托地域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9).

[8] 齐江岩.浅论河北地方戏曲进校园的策略与方法[J].戏剧之家,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