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霞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将农机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乌苏市农机推广基本现状

1.乌苏市农机推广站成立于2000年,是隶属农机局、业务工作相对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农机局主管部门领导和上级农机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独立行驶职能。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共有在编人员11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人,占总人数的636%,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364%,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6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

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1996年是站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编制人数为9人。在当时,全市耕地面积70万亩,各类机具上万台架,作业机具、作业技术严重滞后,给农业机械作业和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难度,市局领导与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深入到各基层乡(镇)了解、调查,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体系的健全、稳定,直接影响农村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贡献率。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根据乌苏是个大农业市的特点,2000年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基础上成立了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在乡(镇)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配备了专职技术推广员100名,其中: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4名,技术员28名,技术工人44名,其中高级工31名,中级工27名,初级工6名。

2.市站及乡镇推广站人员工资待遇由市财政核发,人员下乡住宿、车辆差旅费等由市局统一安排解决。

3.几年来,随着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扩大、完善,在市局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引进新型机械、新机具,建立试验田、示范田,在加强新技术的培训、宣传等方面真正发挥了作用,促进了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回顾

2013年,我局农机推广工作将紧紧围绕“四区一线”产业化布局,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思想,加大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力度,坚持普及推广、重点推广的原则,开展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抓好水稻全程机械化、玉米精量播种作业技术、番茄机械化采收以及高新节水技术。

1.市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在市局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实行站长负责制,由站长统管全盘。向市局和上级部门负责,对站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制定了岗位责任制。

2.建立科学化管理制度,对各项工作做到有记录,有计划,有检查,全部实行档案管理。

(1)几年来,在全市举办各类展示、演示会100期,累计参加人数达24 833人次,展示、演示机型80种,累计发放宣传资料72 133份,咨询人数达14 925人次。

(2)在2000-2009年期间,中央、自治区、地区及乌苏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推广新机具:10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154台,各类种植机械、各种型号播种机1627台架,耕作机械254台架,收获机械540台架,植保机械、秸秆还田机240台架,提高了我市的农机科技含量,优化了我市农机装备结构。

(3)几年来,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向上级有关部门及市科技局申报项目23项,全部通过验收,其中“地膜棉机械配套作业技术”获自治区农机化科技进步四等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作业技术”获自治区农机化科技进步三等奖,“膜下自压软管微灌机械作业技术”获塔城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旋耕耙地机械作业技术”“双向犁机械作业技术”获乌苏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秸秆粉碎还田机械作业技术”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农机推广法》《新疆农机化》等国家级、自治区级刊物上发表专业性论文30余篇。2013年又向上级部门申报了三个项目,即“水稻插秧机械收获作业技术推广”“玉米免耕播种机械作业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作业技术推广”。

几年来,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经过不懈努力,农机推广工作正在一步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这都离不开党的政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局的正确领导。推广站在几年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合理地对全站进行分工,明确职责,制定计划,充分发挥推广站在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为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乌苏市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乌苏市农机推广工作远不能适应农业的科技进步。近些年来, 农机推广工作的作用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但仍然得不到重视,财政部门用于农机推广工作的经费很少,农机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均不具备必要的现代办公设施和设备。特别是乡级农机推广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广农业机械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1整体实力落后。由于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长期处于萧条状态,人、财、物长期得不到投入和补充,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开展。

2推广人员素质偏低,跟不上发展需要。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陈旧且缺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推广人员在农机领域中是内行,但在农业生物生产工艺上知识缺乏,引导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生产协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够,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加上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呈逐年萎缩趋势,人员只出不进,新生力量薄弱,专业技术骨干缺乏,整体素质较差,严重影响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3职能作用不大。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受基础设施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现在还无法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现在基层农机推广要推广发展大农机(大中型农业机械),要集中地面积(地块集中且达到一定数量的试验示范基地)。从这些方面看,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性职能很难体现。

4推广工作领域不宽。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农机推广机构积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拓展。推广工作还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中服务上,而且服务的水平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差距较大。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农机推广工作作用的发挥和科学发展。

四、农机推广发展趋势

1增加农机政策和工作经费的投入,保障推广工作顺利开展。当前,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着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受许多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倾向,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机推广工作。一方面应以“加强农机推广队伍,优化农机推广环境,培植农机推广体系”为突破口,从上到下设立推广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不仅要有机构而且要有充足的工作人员,保障农机推广有人管、事有人做;同时,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要逐步增加农机推广业务经费和人头经费,做到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确保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财政部门拿出部分专款,重点扶持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农机化信息建设,改善农机推广条件,完善农机推广手段,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功能。

2农机推广应列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营造良好的农机化发展环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给农机推广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看农机推广工作,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农机推广给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效应,只有把农机推广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做到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兑现,才能把我市农机推广工作推向新阶段。

3依托购机补贴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机推广工作步伐。购机补贴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它调动了农民用机购机的积极性,拉动了农机工业和农机服务业发展,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农民受益、产业提升等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我市从2005年起开始享受国家购机补贴政策,补贴额由2005年的5万至2013年的1500多万,截至目前受益农户达1万多户,带动农民投入4000多万元。到2012年底,乌苏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572 850 kW,比上年增加55 623 kW,增长率108%;各类拖拉机21 702台,联合收割机8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66 820台(架)。购机补贴的实施对我市发展农业机械化起到了拉动作用。

五、建议

1完善服务体系。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严峻情况。在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上,一是明确机构人员;二是要足额预算养事经费;三是尽快扶持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市人民政府应出台明确清晰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农机推广工作“有人、有钱、有物”,确保基层农机推广有人干事、有钱干事、能干成事,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2预算工作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靠农业机械化,而农机推广又是农业机械化的主力军,没有足够的经费作保障,我市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发展也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建议财政应按比例划拨农机推广经费,确保农机推广在经费充足的基础上快速前进。

3优化农机发展环境。一是领导重视,把农机推广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做到布置工作有盘子,检查工作有尺子,奖惩兑现有票子;二是调动内、外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内部环境密切,外部环境和谐,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实现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