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飞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6)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直播带货成了不少地方父母官介绍农村特色产品和产业的新方式。不少市县因为直播带货,渐渐让其特色产业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时代,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的力量不可忽视,如何让农村特色产业的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的创新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带动农村群众脱贫奔小康,也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更新鲜的农村有机食品、药品和其它特色产业,依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相较于城市,农村特色产业的建设依然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正阻碍着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挖掘大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借助于农村特色产业链的优势,巩固并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为实现农村扶贫的长效造血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农村特色产业的扶贫现状

农村特色产业的关键点就在于“特”,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对于特色产业的理解有所偏差,认为只要是当地特产都算特色产业,其实不然。农村特色产业讲求物以稀为贵,要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做到人无我有,如果大家都有就得做到质量上的领先,实现差异化的竞争。既要注重农村特色产业的质,也要在扩大量上下功夫,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软硬实力的提升。不少曾经的贫困县,依靠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农村特色产业,实现了基本的脱贫,但是要想保持扶贫工作的长期有效性,就必须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资源,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加农村特色产业的输出,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可循环利用的模式。

现在大多数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更多的是依靠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对于产业的科技性提升方面仍然不够,对农业科技的资源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地方为了让自身的农业特色产业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在不做市场调研,不做农民培训的基础上,盲目扩大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最终导致产业的赚钱效应下降,甚至出现农民重新返贫的现象。另外农村特色产业不仅仅是针对于农业产品,还包括生态旅游、种植体验等项目,甚至还包括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这些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形成产业合作社模式,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可能性。

2 现阶段农村特色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各类电商、直播、公众号等“互联网+”营销模式改变着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状况,互联网技术的引入虽然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是有部分问题依然存在,需要通过不停地调整农村特色产业的扶贫策略,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让农村特色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现阶段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大局观意识

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但是多数只是在依葫芦画瓢,按照别人的方法进行,没有从农村特色产业的大布局出发,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短期的成效,甚至急功近利,缺乏用长远的大局观意识去思考问题,使得很多农村特色产业经过两三年的运作后,已不能称之为“特色产业”,缺乏产业独特的竞争力。某些贫困市县各自为政,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模型测算,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规划特色产业,就会导致局部地区的某种农村特色产业产能过剩,最终导致其价格下跌、利润下滑,起不到扶贫的作用。

2.2 各项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每一项特色产业都需要各项基础设施配套的支撑,农业特色产业也不例外。尤其是需要扶贫的农村,大多数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甚至部分因为自身条件贫穷,没有相应的物流运输道路,致使产品生产出来也运不出去。虽然早在很多年前,各地就开始推行农村电商,直接打通农村特色产业的扶贫农户和消费者,但是因为自身产能和物流的原因,直接导致发货、运输不及时,影响了后续口碑,间接导致农村特色产业对当地扶贫的支撑力降低。同时,虽然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是部门农村的网络和通讯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在网络直播的过程中甚至出现断网等情况。另外,产业孵化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能力薄弱。

2.3 推广和使用“互联网+”的方式过于单一

不少扶贫干部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仅停留在农村电商时代,认为“互联网+”的扶贫就是简单的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民卖货。对于短视频、直播、微博等新兴营销方式的钻研力度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吸粉,转化粉丝购买力方面的知识,也缺乏对电商各运营各环节的了解,特别对于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时代的精髓知之甚少,将农村特色产业扶贫与“互联网+”的结合理解为简单的开淘宝店,但是不懂得如何包装,致使很多产品贻误了最佳的宣传时机,扶贫的效果不佳。

2.4 专业人才的匮乏

在农村的扶贫干部中,对于“互联网+”技能能够熟练掌握的人员少之又少,而农村的扶贫对象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较为困难,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到“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结合的工作中去。另外农业产业的数据分析师更是相当缺乏,没有精准的数据做支撑,农村特色产业就很难一直有特色,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3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针对性改进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针对性改进策略不仅仅只运用于特色产业扶贫的销售端,更应该将“互联网+”的各项技术运用到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和提升其产业的生产质量上,也要让互联网技术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互联网+”贯穿于农村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真正有利于农村的扶贫脱困。

3.1 增加区域统筹的能力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农村特色产业的选取方面单打独斗,未考虑产业的长远发展,也为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产业链的统筹规划。“互联网+”时代,在制定农村特色产业扶贫措施时,需要以真实数据为依据,切实发挥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的处理和预测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统筹安排省域、市域内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切忌在一定的产业影响范围内形成扶贫项目的恶性竞争。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各项信息技术,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制定不同时效性的规划,统筹考虑近、远期规划,从项目前期规划开始,提前通过数据模拟今后可能发生的状况,真正做到区域内产业规划的未雨绸缪。在前期统筹的过程中,要考虑区域内部的优势互补,尽量发挥每个地方的特长,使其最终实现产业和利润的最大化,切实能完成好扶贫任务,并为当地留下长期的造血产业。

3.2 深入挖掘互联网技术与农村特色产业的结合点

总体来说,现在多数扶贫干部对于“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的融合程度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只要开个抖音直播,能将农村的特色产品卖出去就算是“互联网+”的扶贫模式。这就要求广大扶贫干部认真学习“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让“互联网+”的技术在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瓶颈预测、销售数据分析、农业病虫害防治、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智能灌溉、智能病虫害监控、智能土壤状况监测、智能灾害天气预测等方面,为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当然可以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农村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例如给特色农产品增加溯源码,引入某种特色农产品的区块链联盟,让货真价实的农村特色商品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互联网+”技术为全面提升农村特色产品的品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各监管部门可以对全产业链进行实时监督,有利于农村特色产业的大规模推进,避免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更有利于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真正达到规模化和集约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产业成本,提升产业的利润,为农村扶贫工作助力。

3.3 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农村特色产业运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实现真正的“互联网+”农村特色产业运营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将“互联网+”运营的各个相关产业打通,其中包含了生产、仓储、物流和营销等环节。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团队和人员的支撑,当然这需要扶贫干部站在更高层次去统筹和分析问题,发挥自己所长,整合现有资源以及尽可能的争取新的资源,在每个环节都有所提升,更利于打造一个长期的“互联网+”农村特色产业运营模式。一个产业的成型需要大量的运营人才和运营平台,为农村培养“互联网+”特色产业运营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一个为农村扶贫持续性输血的好模式。另外需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将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回农村,也要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让互联网技术扎根农村。帮助农村的扶贫脱困工作。运营平台不仅需要将各个环节的系统整合,更重要的是要方便操作,让更多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能够快速的掌握使用方法。

3.4 增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基础配套设施落后一直以来是制约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快“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和农村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先增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一些农村地区由于宽带带宽不够或者移动网络的基站不够,导致诸多“互联网+”技术不能顺利的应用到农村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必须快速解决此类问题。当然一些农村在开始开展电商业务以后,没有相应的仓储和物流配套,导致只能生产好一批立马发货一批,使得销售状况较好时无货可发,这就需要增加智能化的仓库。一些刚过贫困线的农村地区,道路狭窄,无法进行大批量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难以扩大,严重影响扶贫成果的扩展。另外“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等基础配套设施,也能让农村特色产业的生产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着“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的融合程度。

3.5 坚持科技驱动产业的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必须坚持科技驱动产业,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进行规模化的产业运作,切记盲目凭借经验主义行事。不论是农村特色产业的选择、执行到最后产品的流通环节,都需要借助于“互联网+”的科技手段,这样能降低产业不合理的风险。当然坚持科技驱动产业的模式就离不开各行各业专家的支持,扶贫干部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也需要农民积极的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真正做到产业链各环节的科学、有效,保证此模式的可持续性。总之,基于“互联网+”的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必须要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让科技的力量缩小农村特色产业与其它同类产业的竞争力,真正做到用科技创新,用科技改变扶贫工作的现状,用科技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特色产业的科研水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将高水平的专家请到产业第一线,帮助诊断把脉,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选拔一些有冲劲、有干劲的贫困人员,前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地进行学习,将产业一线的问题带出去,寻找好的解决办法。

3.6 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最终离不开人。长期以来,农村扶贫缺乏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导致很多农村特色产业想开展而被迫不能开展。不论是打造农业特色产业还是进行电商、直播卖货,都需要专门的人才,而农村除了定期组织的农业技术提升课程以外,较少有其它的职业教育活动开展。在“互联网+”时代,一定要利用好网络直播课程和慕课的方式,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将最新的职业技术传播到田间地头,让农民足不出户,并且可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利用农村贫困人员劳作的间隙,制作一些时长较短的视频,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见缝插针的进行技能教育短视频的播放。另外结合奖励措施,对于一些职业技能学习优的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头作用,让先进带动后进,至少保证每个贫困人员掌握一门农村特色产业的实施技能,让产业和技能成为农村贫困人口的双重保障,降低其返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