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谢稚

摘 要 文章以霍夫斯泰德文化价值维度为基础,将《学徒》和《职来职往》作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尽管在中美两国共享“阳刚气质”的文化维度下,同样衍生出了追求事业进步的节目形式,然而其反映的深层文化维度却大不相同,为中国节目出口造成了较大文化壁垒。

关键词 文化价值维度;学徒;职来职往;霍夫斯泰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4-0032-02

1 中美求职类节目植根于自身母体文化

作为文化产品的具体电视节目,总是居于某一文化结构的表层,体现某一文化的不同方面或被某一文化的不同子系统所影响。每一个具体的节目形态,都深刻地反映着其母文化的不同特征。

2004年,美国推出由如今的美国总统担任主持人真人秀节目《学徒》。16名求职者分组后互相竞争完成一项商业任务,失败的一组会有人被解雇,胜利的一方可以获得物质奖励。最终的胜利者将获25万美金年薪的工作。

《职来职往》主要针对大学生受众,是我国求职类节目的代表。每期4位求职者可以通过3个环节向18位企业面试官展示自己,在此期间,面试官亮灯表示支持,灭灯表示不支持,最后亮灯数超过9盏的求职者将有机会选择在场企业中的任意一家,若亮灯数不足9盏,则求职失败。

2 求职类节目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

2.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深深影响着这两档节目的制作和成型。《学徒》虽然是一档求职节目,但依然延续了美国制作人钟情的残酷生存环境,将美国主流文化中个人拼搏、冒险精神和恶劣复杂的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职来职往》直接复刻国内婚恋相亲节目的“亮灯模式”,18位面试官集体决定选手去留,过半面试官亮灯则获得工作。

从求职者个人拥有的平均播放时长看,《学徒》每一期都会淘汰掉一名求职者,剩余求职者每期展示自我的播放时长呈现出递增趋势。换言之,每一季《学徒》越往后就越能看到求职者更多的个性化展示。投资人兼主持人特朗普常常指责选手无用、爱撒谎,参赛者也直言不讳对名利的追求,直白的言辞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中是诚实、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体现。相比之下,《职来职往》的主持人则是含蓄的,不直接对求职者做出负面评价。求职者平均给展示时长都不足20分钟,多用温情的故事打动观众,强调与观众“共情”。

这两档求职类节目最显着的差异在于竞争。《学徒》营造了一片充满物质竞争的环境,以刺激选手展现不道德、不文明的斗争行为。竞争的过程之中又展现了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团队整体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突出商业的残酷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可以说,竞争是推动节目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职来职往》中,求职者之间、面试官之间彼此没有竞争,节目主要考量个体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无论成功与否,一旦求职者经历完全部流程,就意味着求职结束。

2.2 权力距离

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在权力距离较大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强的等级制,在权力距离较小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弱的等级制。相比较而言,中国是一个高权力距离文化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在节目中两者差异主要表现为:

权力距离在求职类节目的反映直接表现为求职者和用评委的距离,《学徒》中的特朗普既是节目赞助者又是评价选手的主持人,甚至可以直接决定部分选手去留,节目通过宣传渲染他的身世背景和节目中的地位突出了他高权力的人物形象特征,无形中拉大了特朗普与其他人的权力距离,但每期节目表现优异者有机会入住他的豪宅或者拥有与他共进晚餐的机会等,获胜者成为其公司的总经理,最终缩短了节目中权力距离,另外,处于被淘汰危险之中选手可以与主持人辩驳,争取留下来的机会,与美国主流文化倡导的平等不谋而合。

《职来职往》中有18位面试官,他们拥有绝对的提问权和灭灯权,求职者必须服从于面试官的集体决议。可以说,《职来职往》是将平常企业的面试行为利用媒介公开化,“提问——回答”的方式固化了求职者和面试官的距离,用人单位评估人才价值方式不因公开传播而改变。

2.3 不确定性规避

在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倾向高的社会文化里,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会被法律制度与行为规范所限制。与中国相比,美国是一个低度不确定性规避国家,更加灵变,勇于挑战和冒险。反映在节目中,则明显可以看出,总体上选手赛前焦虑感低,赛程中非比赛时段会开展娱乐活动,乐于在节目中提出新的想法并付出实践。尽管《学徒》也会严格遵守节目规则,败者组淘汰一名选手,但是选择哪一位选手淘汰往往没有一个固定、可量化的标准,随意性大。

《职来职往》拥有一套固定单一的节目流程,尽管进行了几次节目改版,但本质上“问答”“亮灯”模式依然坚挺,选手需要事前拍摄自我介绍,准备问答环节。处于高度不确定性规避文化中的人们通过一定的事前准备获取安全感,固定的规则、流程会使节目呈现出更多条理性和秩序性,避免意外发生。由于节目环节限制,选手无法多样化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2.4 长期与短期的价值取向

中国相对于美国是一个看重长期价值导向的国家。《学徒》加入一定的戏剧冲突元素,栏目会给成功者提供大笔奖金,强调竞争结果的物质丰厚,被淘汰的选手也在短时间内赢得不小名气。节目的参与者几乎都冲着“一夜暴富”而来,《学徒》满足了求职者的短期利益,而《职来职往》的求职者是希望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甚至终其一生的工作,尽可能在找工作时回避不确定性。

从节目制作来看,《学徒》是季播节目,同大多美国真人秀一般,强调的是感官刺激,现在已经停止播出。《职来职往》一直将社会教育功能放在首位,经历数次改版,依然还活跃于荧幕之上。

3 结论与启示

在中美“达人秀”节目中,中美两种文化在阴性主义与阳性主义的文化维度表现出了一致性,中美都提倡阳刚气质的文化,说明实现人生价值和取得事业成就是推动美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为中国式求职节目出口奠定了一个可能的文化维度基础。

然而,中国的求职节目出口在文化上依然存在壁垒,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表现出极大差异,该差异说明不论是引进、模仿外国求职类节目,还是开展的对外文化产品输出,事先都应对电视节目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详细调查,尽量掌握目标市场主流人群的价值观,只有体现了目标市场主流人群的价值观的电视产品,才有可能被目标受众欣然接受。另外,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应当优先选择各项文化维度评分与我国接近的国家作为市场出口本国文化产品,以消减跨文化输出产生的受众认知障碍和文化抵触。

参考文献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2版,李原,孙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吴逸晟.电视文化探索:维度构建与差异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3]谭天.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一种用于节目研发的理论模型[J].现代传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