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磊

摘 要:通过对审计理论进行一系列研究,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把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更加可靠,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探索控制风险的途径和方法,指出需要注重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合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防范;审计责任

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舞弊的案件时有发生。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不仅关系到审计行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加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利于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审计资源向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稳定。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会计报表中出现了重大错误或漏报,在审计工作过后,注册会计师对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造成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审计风险对审计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审计风险这个概念。现如今虽然我国审计行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人们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根据国内外审计风险的定义整理后,可以得到以下几种结论:审计风险是审计行为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对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内容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以上几种审计风险的定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计风险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行为不当,或者对审计事项判断失误,发表与事实不相符的审计意见,给被审计对象造成了损失,带来了不良影响,审计主体承担这后果的可能性。对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发生频率。

二、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1.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审计工作依靠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都跟其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关。由于审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审计,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长期的锻炼来积累经验。

(2)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同一个被审计对象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的特征,而部分样本不能代表总体,所以抽样审计总是不准确的,会有一点误差。因为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审计人员经常会对一些可有可无的审计意见进行取舍,甚至会放弃。这种做法一定情况下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

(3)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如果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仅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于任何一项工作,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计人员,但关键在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能因为审计工作复杂而忽略一些细节,导致出现审计风险。因此,责任心强、自身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所提高的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必然高于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的人。

2.审计风险的客体因素

(1)被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越加复杂,导致被审计对象出现不确定性,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传递非常便利,这些都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正确判断。但是,审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审计水平逐渐提高,导致审计工作更加复杂,这使得审计人员工作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出现频率也随之提高。

(2)审计责任的扩大和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的期望差距,就是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和他们期望值很难达成一致。长期以来,都习惯性地认为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做好审计工作,提交审计报告并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属于会计工作。但是被审计对象认为,审计人员应该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发现会计资料中的错误。所以在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审计人员有责任保证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责任发现重大舞弊情况。审计师因此必须进行正式的管理评估,这要涉及许多非会计领域的其他事项。审计责任的加大,一方面适应了社会公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法律环境因素

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审计主体的规定性法律法规;二是审计主体运用性法律法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并且出台了一些关于经济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各方面人们的利益,关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但在大力发展审计的同时,法律法规建设出现漏洞,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完善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于审计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

(2)经济环境因素

审计是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审计也一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这些政策制定与调整从根本上影响和引导着社会生活和经济主体。被审计对象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调整经营手段,在不断摸索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二是经济状况。由于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和本身自有的损伤性。经济繁荣时和经济萧条时有着不同的情况。萧条时收益下降,债务大增,审计不确定因素增加,审计风险蕴含其中。

(3)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因素

当前的社会下,审计市场正在努力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审计机构正在改善,因为审计的独立性、特殊性,审计受到社会的保护。因为审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机构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竞争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竞争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审计风险,是现如今社会最普遍的风险。

(4)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和依赖因素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审计行业蓬勃发展,对社会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审计被广大社会群众所了解。而一些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聘请高水平审计人员,帮他们提出一些审计意见,降低投资的风险。审计结果的运用也逐渐地深入到社会的各方面。社会对审计的这种期望和依赖程度高,表明审计责任大,风险也就越大。

三、审计风险的存在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审计双方签订的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签订审计约定书后,对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人员之间都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照审计约定书签订的内容,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违犯了约定书的内容,构成了违约。正常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并不确定,而财务状况又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造成重要影响,它是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得出真实审计结论,发表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所以,我们把签订约定书环节认定是产生审计风险的第一步。

2.审计抽样环节的风险

审计抽样,是现如今大多数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的方法。审计抽样是在被审计对象的整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的特征来推断被审计对象特征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错,对于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财务报告的真实程度不高,那幺抽样审计的结果也可能不准确。

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所依据的财务状况资料真实完整。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审计证据究竟有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整理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后是否有遗漏,遗漏了多少重要证据很难确认。在质量上,审计证据的准确程度,这也难以确认。

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过程的最后结果。审计过程从签订约定书开始,然后进行审计抽样,第三步就是进行审计取证,最后根据前边的步骤来完成审计报告。虽然我们认为在签订审计约定书、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环节时容易出现审计风险,但是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更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因为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所以,在编制审计报告表时,我们更应该小心谨慎。如果在审计报告的编制时我们忽略了客观事实而导致出现偏差或错误,那就会产生审计风险,从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

四、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1.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及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多与国际审计行业进行交流沟通,把其中的优点运用到我国审计行业,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财务造假现象极其严重,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应对这些问题。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认真面对这些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现行的审计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来进行审计工作,发现会计报表中出现的错误与舞弊现象,提高我国审计水平。同时也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审计人员的过错而出现审计风险时,能保障被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

2.积极合理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新的概念,这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这是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而进行的审计工作。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计思想: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要求审计人员在一些高风险的审计领域,如收入确认、存货数量、会计估计等实行“有错推定”假设,它也强调审计人员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不能推测管理层是绝对诚实可信的,要考虑是否有舞弊的嫌疑。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及社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机构受到诉讼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抵御因诉讼而可能蒙受的损失,审计机构应从谨慎角度出发,从业务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审计机构还可代表审计人员向有关保险公司投保,进行风险转移。

3.优化内部控制的环境,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要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近年来国内外被曝光财务丑闻和违规经营的公司,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而是由于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失衡。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必不可少的,他们不仅仅是发现财会问题,而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找出企业或组织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企业或组织能稳定的发展。

4.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审计工作中,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以确保对复杂对象进行准确无误的审计。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聘请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要聘请高水平高职称的审计人员来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应不断对内部审计和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了解审计的新法规和准则,加强科学审计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此外还要对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审计人员进行加深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要想提高内部控制和审计队伍的能力,降低审计风险,还要适当的聘请其他一些专业的专家人员,以有效弥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军.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控制方法[J].山东:山东纺织经济,2014(5).

[2]常小莉.论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甘肃:甘肃科技,2009(8).

[3]叶陈云.事务所如何加强风险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