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河池 546300)

独竹漂又称独竹舟,俗称划竹竿,是运动员脚踏漂流在水面的单棵楠竹,依靠小竹竿划动达到水上漂行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现已发展成为一项材料和功能多样化的民族竞技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表演价值、教育价值、社交价值和体育旅游价值[1],2009年赤水独竹漂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 年被列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2021年“赤水独竹漂” 作为传统体育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 新时代背景下推广独竹漂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1 新时代背景下推广独竹漂的意义

1.1.1 契合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2],人们可以通过健身活动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等传染疾病的危害。独竹漂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集力量、耐力、平衡、协调以及技巧等多种身体素质于一体的民族体育项目,通过练习能提高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提高运动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3],加上水上项目嬉水是人的本能,征服水、征服山川河流是人类亲近、了解大自然的本能欲望[4]。使独竹漂可以为全民健身增加一种有趣的选择,发挥健身效果,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1.2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五位一体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繁荣发展 和‘体育强国’梦想实现的重要基石[5]。”独竹漂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6],扎实做好独竹漂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直接参与独竹漂活动,深入感受黔北人勇敢、拼搏向上的精神与意志品质,体会独特的黔北独竹漂文化[7],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留住传承,保存文化命脉[8]。

1.1.3 丰富竞技体育内容

独竹漂作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健身和观赏价值,通过民族运动会等赛事平台,将这一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走向全国,打造具有跨区域、跨民族、跨国境的品牌赛事,能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以减弱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1.4 具有潜在经济效益

如果独竹漂能够形成职业或者业余联赛,至少可以带动器材、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另外发展独竹漂竞赛表演产业开展相关民俗活动,推动体育竞赛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并带动周边文化旅游、住宿和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促进景区经济提升,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1.2 独竹漂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独竹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与功能、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推广和开发研究、独竹漂与旅游的产业融合等方面[9]。比如:林文峰等人对独竹漂的历史渊源、功能价值和非遗传承保护研究,提出地主政府与学术界通力合作,加强学术研究和科学保障,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独竹漂的影响力[10],毛白梦等人从文化生态嬗变的视角来梳理独竹漂活动的演变过程,为独竹漂的传承和发展寻求不同的参照点[11],赵成彬等人围绕独竹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表达进行分析,帮助人们加深对黔北独竹漂的理解和认知[7];张俊斌、吴先武等人对独竹漂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融合的推广开发进行了研究,建议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红色革命历史、人文特色以及民俗文化风情,以实现与旅游经济和文化开发的互动式发展,利用国家政策和科技的引导,进行集约型的产业融合[12-13];吴凡等人在把脉贵州高校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及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狠抓独竹漂师资培训、加速推进课程建设、拓展校际开展、主动谋划独竹漂同当地政企的协同建设图景等将独竹漂纳入地方特色体育教学资源的方略[14];肖宇翔等人针对目前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比赛机制不完善、教学教材缺乏以及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良性的独竹漂竞赛机制、开发独竹漂的校本教材资源和丰富独竹漂的宣传渠道等对策[15]。另外,林文峰等人还对独竹漂陆上运动器材进行了研发,使运动员能够摆脱温度较低不易下水的困扰,以保证在低温环境条件下同样能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运动训练,为独竹漂周期训练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其训练效果和运动水平的提高[16]。

一项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程度的群众普及。针对当前独竹漂的普及与推广不是很理想,推广中遇到的困难,研究人员提出了诸如政府关注、加大投入,对外推广,建立良性的独竹漂竞赛机制,将独竹漂引入课堂等很好的推广建议,在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给出细节参考的不多,另外,尚未见有证明某项措施行之有效的实证类研究。

2 新时代背景下独竹漂推广的困境及原因探析

2.1 独竹漂推广的现实困境

目前关于独竹漂推广面临的困难,主要可以归结为参与人员少和经济困难两方面因素。

2.1.1 总体参与者少

独竹漂是水上运动项目,因对场地要求较高,目前全民参与度不高,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从专业训练上看,经过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得知,青少年参独竹漂专业训练的人数较少,据了解,在贵州、海南的一些中学是有独竹漂训练队,但一般都是赛前一年或者两年才开始训练,并没有职业化的专业训练队。相关大型比赛只有我国举办的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和贵州以及其他省尽管有相应的训练队,但人数不多。参与训练的专业人士水平不均衡,2011年列入民运会项目后,独竹漂项目的桂冠经常被广西、贵州选手夺得。各省市区为了参加独竹漂运动项目,也会培养独竹漂运动员,但目前独竹漂占领头位置的主要是广西和贵州,其他省市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2.1.2 经济困境

发展推广任何一项运动,经济基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经济支出,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紧张,尤其是相对冷门的项目。举办专业比赛需要经济支持,宣传独竹漂、将其引入课堂,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广西、贵州独竹漂运动发展相对较好,但因经济相对落后,靠财政拿出大量资金进行持续专项支持比较困难。

2.2 原因探讨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需要透过表面看本质,独竹漂项目性质和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现代社会进步、生活快节奏等社会因素是造成独竹漂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

2.2.1 项目自身因素

独竹漂本身存在一些限制及不足。一是独竹漂的生活功能被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高铁、飞机的迅猛发展,原始农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不复存在,人们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独竹漂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在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上的功能基本丧失。二是普通人难以参与。独竹漂发展到现在,对器材、场地和技术的要求较高,尤其是专业比赛,要求统一器材、统一场地规格。加上其技术难度较大,对普通人而言,尽管独竹漂本身具备力量美等吸引力,人们或许会好奇站立在竹子上,但要实现自己站到竹子上并灵活划动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在漂浮体上维持平衡。另外,项目在水上开展,受水域环境影响大,就算是在南方,春、秋、冬三季练习也需要抵抗寒冷,导致该项目吸引力不够,难以推广。对于从事或喜欢该项目的人而言,独竹漂充满魅力,但对普通人而言,不一定能成为健身活动的首选。三是项目具有一定危险性。安全问题是不容回避的,水上项目涉及了溺水的风险以及水的卫生问题。加上初学者尚未完全掌握技术动作在习练之初会频繁掉入水中,存在隐性的安全风险性[14],而在没有绝对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家长们通常不会让其孩子从事这一项目。四是没有影响力大的明星。主要原因是没有国际型比赛,尤其是没有进奥运会或亚运会,甚至没有进入全运会,没有全国家喻户晓的运动明星,专业运动员就算拿到全国冠军也不能长期站在聚光灯下,何况冠军数量不多,普通运动员就更难实现,没有荣誉或利益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影响力,增加了推广的难度。

因为目前推广还不够,导致商业价值还不大,目前在各大体育网站还没有独竹漂比赛的直播,独竹漂尚未成为人们热衷谈论的体育比赛项目,主要在民运会、“民体杯”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赛事等比赛或者某些节庆开展比赛或表演,可以称为赛会型、节庆型的项目。同时,国外也没有相关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2.2.2 经费投入不均衡不充裕

经济条件限制既是困难也是原因。从举国体制到职业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单就独竹漂项目而言,目前尚未实现职业化。不能职业化就意味着只能依靠政府提供资金或者社会、个人投入,独竹漂标准场地建设、专业设备采购、专业人员训练、解决从业人员的生存等问题都需要不少资金。仅靠政府输血,地方财政压力大。独竹漂发展较好的主要在贵州、广西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压力更大,而经济发达地区更热衷于职业化程度高、欣赏性更强的项目,导致这种赛会型、节庆型的项目发展暂时还不理想。

2.2.3 其他社会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的限制。水上项目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我国地大物博,四季差异大,总体而言北方缺水,冬季水少,限制了独竹漂在一定地区和季节的发展推广。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大背景下,喜欢锻炼和娱乐的人选择性增多。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参与小众且难度大运动项目的人群不多,锻炼主要以跑步、骑车、健身等为主,较少有人带小孩去学习独竹漂,当然这也跟缺少器材场地有关。另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沉迷游戏和网络,不愿意锻炼。再者,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中,大人忙于生计,小孩忙于考试。尤其是青少年面临的学业竞争越来越大,在很多地方,体育课都不一定有足够保障,更不用提开展独竹漂学习。独竹漂又明显不适合相对空闲的老年人参与。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居民大量迁往城市定居,没有时间去锻炼,更不用说从事独竹漂这种相对小众的项目锻炼,导致独竹漂在农村和城市的大众参与者都不容易增加。最后,和一般人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全国普通高考不考体育,青少年其他科目学业负担重,除了兴趣爱好和专业从业人员,很难有人愿意在这上面付出时间和精力。加上发展中的独竹漂运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对其长期发展不利[17]。

3 新时代背景下独竹漂推广对策及建议

3.1 适度进行项目改良

练习器材作为运动训练的物质基础,是运动训练得以开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16]。可以考虑改变器具相关参数,分年龄组别,非专业组适当增加飘竹的直径,利于站立。改变造型或增加外观的趣味性,如刷不同颜色、图案,改变形状为仿子弹头形状等。因为体育的本质就是“玩”,让项目变得更加有趣,有利于吸引人们参与。同时对项目进行探索创新,比如:在独竹漂中融入舞蹈和国风元素,使武侠小说里的绝技在现实生活中上演,这样不仅赢得岸边观众的热烈掌声,还能使表演视频在网上获得点赞,甚至传播到国外[18],进一步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3.2 凝炼形成独特文化

独竹漂除了传统民族文化特性外,也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如果能将独竹漂和主流文化相结合,强化宣传,在特殊的时间点比赛或开展民俗活动,比如:开展红色体育文化活动,将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体育教学、竞赛、旅游等系列活动中,让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19],以及改变比赛内容方式等培养精气神,增加吸引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以利于独竹漂的推广。

3.3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相关从业人员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喜欢独竹漂。一是提高比赛曝光频率,可以通过培育独竹漂领域品德高尚、技艺出众、形象健康的明星运动员或教练员,成为青少年的优质偶像,通过设立分站赛,组织宣传团队创作打造热门话题等方式实现;二是创作独竹漂相关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文艺精品,如歌曲、舞蹈和独竹漂体育微电影、短视频等,通过微信、微博、头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不定期进行宣传造势扩大影响力。

3.4 扩充经费来源

首先,在政府的监督主导下,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引入公益体彩竞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放包括独竹漂在内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体彩竞猜,吸引更多人关注的同时扩充发展基金。体彩经费又可以反哺该项运动开展,促进职业化。可以考虑先在广西、贵州等地试点,再向全国推广。其次,争取企业赞助,通过广告宣传等形式引导有关社会资金赞助训练队及比赛,丰富赛事活动,完善赛事体系,在条件成熟时,打造独竹漂职业化比赛。政府可以挪出更多经费在材质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加大投入。

3.5 提高从业人员收入,解决运动员安置问题

从事体育运动不能只向钱看,但也不能忽略收入的重要性。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有利于吸引人才从事独竹漂运动。在职业化之前,各省级单位可成立运动队,从娃娃抓起。体育总局可考虑制定民族体育运动员等级国家标准,做好独竹漂运动员的培训认证,同时解决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例如:培训后使其成为社区体育指导员,成为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服务全民健身。

3.6 多部门配合,改善社会环境,强化引导

首先,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锻炼。其次,本着素质教育理念,改革考试制度,促学生全面发展,切中群众利益关注点,引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给独竹漂相应级别比赛优秀成绩获得者中考或高考加分,独竹漂等民族体育项目可以作为体育类专业特长或者单招专业选项。在大学阶段,认可包含独竹漂在内的民族体育项目选修学分或者作为体育专业专选方向,也可以参考大学教育阶段的选修和必修课设置高中的必修和选修科目。同时,建议将体育成绩适量纳入高考,根据地域特色分类制定统一评分标准,既可利用高考指挥棒引导促进学生参与锻炼,又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健康公民,一举多赢。上述措施势必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推动民族体育传承。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每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都值得尊重,都有传承和推广的意义。但是受到时代条件限制,很多项目可能会自然消亡或异化。对独竹漂这项非遗项目,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根脉相续并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期待并相信独竹漂会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