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阴启峰 魏骊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①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阴启峰 魏骊蓉

新疆处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带,肩负着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责任。文化旅游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已经完全具备战略性支柱性的条件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新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机遇,有助于提升库尔勒市自身文化内涵,打造新疆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对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力求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新疆库尔勒

近年来,中央提出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有益于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深化区域之间交流合作,扩宽西部大开发的覆盖面,促进对外开放[1]。

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重,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也有很大影响,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跨行业的朝阳产业,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十分重要[1]。

1 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分析

1.1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促使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放松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对普通公众来说,节假日外出已经渐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刚性需求,满足人们在繁忙的生活、工作中期许已久的旅游需求。

1.2地方党政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出台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体系

巴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巴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立足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准确把握时机,积极推进巴州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

1.3巴州是大美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优势独特

一是区内旅游资源富集,种类齐全,在47.15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里,拥有19项全国之最和53中类型的旅游资源。二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古代西域36国中有11个处在巴州境内,各类文物遗迹有300多处。巴州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民俗风情十分浓郁,多民族聚居的社会既各有特色,又相融共生。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巴州作为南疆的门户和新疆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不断升级的旅游品牌,正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巴州,领略“华夏第一州”的迷人风采。

2 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巴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整合拓展、挖掘保护”的总体要求,库尔勒市已初步建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品牌战略渐成规模,旅游精品大批涌现,文化旅游发展方式正向质量提升、向高端拓展。在自治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启动大会的号召下,巴州迅速掀起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高潮。

2.1接待人数逐年递增,营业收入大幅增加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1~3季度,巴州13家A级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人数112.47万人,同比增长2.24倍;营业收入累计实现6456.34万元,同比增长2.08倍,其中门票收入累计实现1268.62万元,同比增长76.2%。

2.2自然景观秀美壮丽,文化旅游特色精品富集

根据《自治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巴州列为“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巴音布鲁克、轮台胡杨林列为“国家级精品区”,尤其是巴音布鲁克湿地景观已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借助前期申遗工作的推动,景区知名度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景区的科学化管理符合美学和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旅游人数呈现井喷式发展。1~9月份,巴音布鲁克景区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149.47万元,同比增长3.47倍。累计接待人数24.1万人次,同比增长3.44倍,其中境外人数实现零的突破,1~3季度累计接待境外游客34257人。

2.3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众多国内游客

依托“沙漠中东方庞贝城”的楼兰,充满神秘色彩的罗布泊和原生态的罗布人村寨等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楼兰文化旅游节、罗布淖尔旅游文化艺术节、玉石文化旅游节等旅游文化活动高位推进,大放异彩。如以罗布长寿文化为主打的罗布淖尔旅游文化艺术节,2012年“五一”期间,3天旅游接待总量达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为6.19倍和5.91倍。

3 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游客大多是传统的观看游览模式,比如看沙漠、草原、雪山等表面式的游览方式,且季节性特征明显,金秋季节,胡杨林公园,罗布人村寨等景区正值旅游旺季,临近冬季,博湖县冰雪节,捕鱼节等冬季游览项目即将开始。这与真正的文化旅游还有一定差距[2],例如博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滞后,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度不高,致使文化旅游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从而很难吸引游客眼球。景区虽有一定知名度,但未在旅游项目上做好文章,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3.2文化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水平不高

因宣传促销经费紧张,造成旅游宣传依然停留在各景区独自宣传,景点的联动宣传依然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没有专职的宣传营销队伍。旅游企业促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现代通讯手段利用少,而且急需强有力的执行团队、炒作高手和国际化的整合品牌推广系统进行宣传[3]。宣传手法也仅仅停留在地方水平。除此之外,政府在推广文化旅游产品时占主导地位,属于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宣传活动,众多旅游企业缺乏积极性,往往依靠和等待官方组织,宣传意识不强。

3.3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库尔勒市虽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相关配套设施薄弱、开发层次较低,旅游形象仍不够鲜明。在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等方面创新和突破不够,许多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少符合标准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相对应的住宿、餐饮服务仍不能满足过夜游客的需求。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旅游的发展。

3.4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规划建设和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经验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培养和造就了部分专业人才,但由于用人环境以及个人取向等种种原因,造成人才流失。库尔勒文化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是旅游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4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下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4.1采取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和法律法规

库尔勒市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对与投资者进行适当鼓励,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2]。对于文化景点资源,采取征收旅游资源税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合理政策;对于旅游资源,可以面向社会采用一次性出让土地的方式筹集资金。政府还可尝试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或者专项拨款等方式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可以允许景区按一定比例留取旅游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等[4]。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设计、开发保护、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依靠立法重点解决当前旅游保护与发展,以及文化旅游发展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2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力

着力打造重点领域景区,实施大项目建设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影响力。推动旅游商品精品化、产业化进程。扶持阿勒奇、金海育苇公司、蓝翔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万福辣椒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具有规模化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个人从事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积极培育博湖民族特色服饰品、芦苇工艺品、民族雕刻等旅游纪念品及水产品、鱼制品生产专业户和生产基地,推动建立民族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餐饮业,提高餐饮文化内涵。

4.3推动城镇化发展,创造与文化旅游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外部环境,建立科学发展机制

加强巴州地区与其他州城市的合作,充分开拓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路网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合理构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圈,从而使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此外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来辅佐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要引入市场评估、环境评估、伦理评估机制,与文化旅游的规划、开发和经营相结合,三管齐下,尽量避免风险、危机、灾难和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在文化旅游景区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明和谐相处,共同营造绿色家园。

4.4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要加强科技人才投入,拓宽文化机构科研资金来源,从技术层面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利用,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职业教育,通过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加强和开展区域之间合作,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推动新兴产业合作对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立足于库尔勒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变文化旅游发展中领军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有计划地安排文化旅游产业骨干人员的再学习深造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高专业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建立奖励机制,与高校进行合作对接,景区可与高校合作接收有志向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学生人才实习。

5 结语

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3]“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是依靠我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基于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力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国际区域合作发展大格局的逐渐形成,必将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国家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创造新的机遇。

[1] 李忠斌,肖博华.“一带一路”省区文化旅游产业效率研究——基于PCA-DEA组合模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09).

[3] 夏金花,陈肖静.文化旅游视角下扬州名人故居开发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F592

A

2096-0298(2016)09(b)-120-02

①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以库尔勒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XSKY1624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