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欢 谌海云 杨海燕 肖红霞

(1.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2.四川省尧天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41)

0 概述

广元市PTN扩容工程主要满足该地区TD四期新建室分站的传输需求。共解决45个新建TD室分的光缆传输接入及传输带宽需求。业务带宽需求按照100M/3G站点、100M/重要集团客户进行计算。根据业务需求分析,对3G基站回传业务及重要集团专线业务部分承载于新建的PTN网络,部分承载于原有SDH网络上。

1 总体硬件设施

工程共新增传输设备28台,均用中兴公司生产的ZXCTN 6100 PTN设备。新增部分配套设备壁挂式光数合架28个。各新增站点优先考虑光缆传输网络成环,不具备成环条件的采取支线方式就近接入现有基站。

因基站分布广,灵活采用各种传输进行基站接入。在光纤可达的地方,首选SDH或PTN传输方案,在光纤不易铺设的城区或山区可考虑微波传输系统接入;在有PTN网络覆盖的区域,选择分组化的PTN传送网络承载;分析新增站点的分布区域、光缆路由建设及链路类型,本工程中新建45个TD站点及其传输电路均承载在PTN网络上。

2 PTN的规划

2.1 PTN保护方式

安全可靠是传输网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当根据业务等级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结合广元市本地网的特点,新增PTN设备采用端到端的1:1保护,此方式有一半带宽处于空闲状态,网络正常时可充分利用保护带宽承载其它较低优先级的业务,发生故障时,高等级业务可通过协议切换到备用路径承载,使平时的带宽利用率最大化。PTN设备的主要控制板件,如主控板,交叉板,时钟板,电源板等均提供1+1保护。此外,对于设置在交换局或重要基站的PTN设备,其终端电路的支路板也提供1:N的TPS保护。

2.2 PW和LSP的规划

采用手工方式配置静态PW(伪线)和LSP(标签交换路径)。业务ID、PW ID和LSP ID的取值采用网管自动分配的方式。Tunnel标签和PW标签也全部采用网管自动分配的方式。

新建的PTN传输系统主要用来承载IP化的3G基站的业务,TD网络Iub接口IP化后,采用VLAN对基站进行隔离。每个NodeB分配1个VLAN ID,不同的业务通过不同的VLAN Pri域来区分,业务接入PTN系统后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PW封装,一种是1个NodeB配置1个PW,另一种是1个NodeB按VLAN Pri域的不同配置多个PW。

3 PTN网管系统

利用本地网现有中兴ZXONM E300及NetNumen T31网管,作为整个本地网的管理系统。网管系统通过网关网元对新增站点进行管理。网管服务器与各PTN网元间DCN网采用带内方式传送网管信息。网管系统的结构如图1。

4 PTN网元IP及ID、LSR ID规划

新增站点的PTN网元IP根据省公司网络部统一对全省各地市的规划安排分配,广元地区网元IP地址规划段落如表1所示:

根据广元移动的网元IP地址规划,PTN网元ID采用该网元的IP地址低16bit进行唯一标识,具体规范如下:

图1 网管组织示意图

表1 广元PTN网元IP规划段落表

若PTN网元IP地址为XX.YY.A.B,则该网元ID为:A*256+B。

PTN设备使用32位的IP地址格式的LSR ID作为控制平面的路径标记,新增站点LSR ID根据省公司网络部统一对全省各地市的规划安排分配,广元地区具体分配情况见表2:

表2 广元PTN网元IP/ID规划表

新增站点端口IP根据省公司网络部统一对全省各地区PTN网元端口IP进行规划,广元地区端口IP地址段规划如表3所示:

表3 广元PTN网元端口IP地址段规划表

此次工程中,广元地区端口IP地址段共分配32个B类地址段。PTN端口规划中:各汇聚环以B类地址段划分不同子网(汇聚环);每个B类中XX.XX.(10/20/30~150).XX为汇聚环网元端口IP段;XX.XX.(11-19~151-159).XX为接入环网元端口IP。

5 结语

通过组建PTN,解决了广元市TD四期新增无线基站及其他业务网的传输链路需求,满足各专业网络对传输带宽的需求,为各业务建设提供链路支撑平台。PTN技术主要运用在移动综合业务承载、高质量分组业务传送以及传统电信业务统一传送。随着海外PTN的大规模商用,必将促使中国PTN产业链的成熟与发展。PTN技术在未来必将会大规模部署,成为传送网的主流设备,PTN的设备形态也会更加多样化。

[1]张成良,荆瑞泉.PTN 技术发展趋势和组网应[J].邮电设计技术,2010(3):1-4.

[2]朱京,刘昭伟,雷学义,等.PTN信息通信基础承载网络的演进与变革[J].电力系统通信,2009,30(198):52-59.

[3]郭中华.从 3G无线网络看IP化回传网络需求[J].信息通信技术,2009(3):69-74.

[4]徐荣,任磊,邓春胜.分组传送技术与测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