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皓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一家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高等体育院校。但是,每年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容乐观。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校领导所关心的事情,作为一名运动训练即将毕业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了解运动训练毕业的就业现状,探究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本课题主要是从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7级、2008级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在求职过程中会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为提高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率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贯彻国家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师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07、2008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进行综合整理。

1.2.3 问卷调查法

对云师大体育学院运动训练2011、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04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4%,有效率89%。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整理。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问卷调查回收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与分析

2011-2012届2007级、2008级运动训练毕业生人数分别为50、54人,就业人数为46、49人,就业率为 92%、90.7% ,由此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还算理想,基本上保证了就业率目标的实现,但还是有少部分毕业生因各种因素的关系还没有就业,处于待业状态中,这说明找工作并不是那幺容易的。而且2012届毕业生比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下滑了1.3%,通过对比分析显示,近两年运动训练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比往年都难找,这就意味着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危机[3]。

表1 毕业生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对比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运动训练专业大体针对的职业是教练员或从事体育事业单位,但从数据上来分析,教练员的岗位很不理想,理想当教练的有13.9%,而实际当教练占总人数的5.2%,从毕业生所选愿意就业的单位来看,大部分人理想职业是企业单位占52.6%,原因是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家都倾向于一些赢利性相对较高的企业单位[6],因为企业单位工作相对轻松、比较平稳,而现实在企业单位的占45.1%,其次,事业单位现实和理想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1%、17.2%。自主创业的实际比例为12.6%,大学生们能在就业困难的前提下选择自主创业,更是为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应对,这种择业观的变化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反应。而其他的占12.6%,理想的比列为5.7%。所以,希望大学生在就业时,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通过调查发现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中,呈现多样化趋势。由参加招聘会获得的为33.3%,23.6%的毕业生是通过校园信息公布栏找到的工作,通过上网查询就业信息的为17.8%,大多数毕业生也认为这些途径最方便有效。10.5%的毕业生还选择了亲戚朋友介绍,另外有8.4%的选择了通过老师和同学获取的,选择其他的为5.2%,有毕业生表示,就业市场体系未健全,像“走后门、送礼、请客等”不正当手段多有发生,严重影响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以至于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学校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承担和满足大学生就业主渠道的重任、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改善。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的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3 结论

首先,经过对云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2007级、2008级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往往希望就业单位待遇丰厚,更多的考虑到投入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本人也是运动训练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了解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欠缺,尤其在计算机和外语方面更为突出。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很少参加或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甚少,造成了就业面过窄现象。再者,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误区,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不清楚自己能胜任什幺样的工作,很多人在择业时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相对稳定的单位,而忽略了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岗位对其就业创业和发展能力的要求忽略了职业发展。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转变成现在的“大众化”教育,使得大学生数量增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就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造成部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再者,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再有,学生反映实习与见习时间太短,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窦震海.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2010(4).

[2]付永钢.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与企业要求之差距[J].未来与发展,2010(10).

[3]杜学元,贺桂桢,编.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9,6,31(3).

[4]李雄,刘山川,编.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5]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8,16(4).

[6]周超.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05).

[7]苏超凡.对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

[8]贺敏.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基于毕业生就业角度[J].华中师范大学,2009.

[9]乔仁波,胡玉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10]王豪杰,卢进伟.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