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萍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泉州高新技术产业高新区 (江南园)于2001年11月开园建设,2003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确认为省级开发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壮大,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鲤城高新区是鲤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然而,在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下,高新区的发展出现瓶颈,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急需拓展、筹融资困难、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城市化发展滞后,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等问题。如何真正做到转型升级、提档提升,是摆在高新区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面对“成长的烦恼”,需要上级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心支持,更需要全体高新区人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1 园区开发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现状

高新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累计已开发建设4.67平方公里,现有入驻企业765家,其中上市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规模以上企业130家。2013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工商总税12.05亿元,其中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22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117亿元,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2家。目前,高新区工业用地亩均产值超过43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25万元,高新技术产值、税收占比超过40%,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分值96.46%,位居全市各类开发区首位。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基础经过几年来的强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与高新区作为城市次中心的定位还有很大差距,与第二产业无法形成有效互动,服务和民生配套产业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还有待加强。

2.1 产业布局较为分散

在开园建设初期,为节约开发成本,高新区主要采取“点”式推进方法,项目用地分散在不同片区,工业区、村庄混杂交错。而项目的安排也跟着土地跑,无法从宏观上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分区,一方面城市建设景观提不上档次,另一方面也对现在产业发展二次规划形成了一定制约。

2.2 后续发展空间有限

鲤城区辖区面积小,可用的项目用地更是相当紧张。目前剩余的未开发土地多为居民聚集区,开发成本巨大。加上初期功能区规划不到位,没有足够的三产发展空间。目前入驻的三产项目大都采用租赁或二次交易的形式获得土地,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发展成本,限制了企业的扩张动能。

2.3 入驻企业层次不一

有一些企业的存在,从立面景观、生态及环境保护、产业层次提升等方面来讲,并不符合城市化建设的高规格要求,影响中心城区的整体布局。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先前入驻的企业利用自有闲置厂房招租进来,把关不够严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规模、层次和产业属性上的混乱。

2.4 第三产业规模偏小

高新区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只占5%,除汽车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也较成形外,现有的三产业态大多是规模小、分布零散、种类单一的小型个体经济。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主体,不利于中心城市整体品位的提升。

3 思路与对策

高新区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要继续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水平”的要求,按照中心城区的标准精心规划、实施各项开发建设,把高新区建成鲤城优势产业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城市扩张的桥头堡。

3.1 立足建设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背靠母城的区位优势,自觉融入大泉州发展战略,按照中心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来规划、实施江南新区的发展。要着力突破高新区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按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对整个江南新区的发展重新进行二次规划。聘请规划专家,针对现有情况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分片推进、滚动发展。

3.2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无论如何,工业的良性发展都是高新区提升发展层次的重要基础和后劲所在。因此,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留足发展用地,支持一些优质企业新建厂房、扩大再生产,把产业做大做实,在此基础上再引进几家关联或配套企业入园,打造特色群体,延伸优势产业链。特别对于承建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项目的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优先保障这些企业实施成果转化、扩大生产规模的用地需求,及时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奖励政策。

3.3 留足后续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

尽量“盘活存量”挤土地。一些企业内部存在部分征而未用的地块或建而未用的厂房,在企业正常建设投产的过程中造成部分土地的闲置,客观上影响了地块综合产出的评价。利用“腾笼换鸟”拓土地,主要是通过回购的方式收回低效项目的成片土地,具体操作是:以企业原受让价格和已缴土地款同期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以及项目前期筹建、办证等费用为基数,由企业、高新区开发公司和国土部门签订土地收回三方协议,再由国土部门通过重新招拍挂给新引进的优质项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总部经济”省土地,这主要是通过留住企业的总部、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的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分厂区(即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在无地可供情况下,利用区域外空间,满足企业生产不断扩大的需要,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激发第三产业的成长活力

利用工业项目聚集形成的向心力和带动力,将城市理念、精品理念和经营理念包融进入高新区的规划建设之中。采用社会化市场运作方式,着手建设完善包括文体医疗保健、物流配送,教育培训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依托现有或新增的闲置厂房引进商务酒店及娱乐休闲设施,形成较为多样化的城市配套格局。可以利用高新区生活服务区、房地产项目的辐射作用,发展文化休闲、娱乐、综合市场等个体经济,与现有的超市、网吧、餐饮等进行整合优化,为企业及周边群众提供便利的配套服务。同时可以从中心区域,承接周边区域的交通、物流、餐饮、住宿等产业所形成的带动力,布局、建设集商住娱乐、大型购物广场、品牌汽车4S店、旅游休闲及民生保障等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4 对高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高新区目前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加速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处理好上述有关问题后,关键就是要服务好企业、服务好项目、服务好发展,在服务高新区企业和优化项目建设环境上下功夫。

高新区要凭借特有的区位优势,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引进为起点,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生态关系和谐的工业项目,以工业发展带动道路、水电、通信、网络以及居住、商务、娱乐、教育、研发等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后,顺利实现城市化的转型升级。同时,对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改造成本提高、立面景观优化、企业外迁等问题,要主动协同各级各部门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未来几年高新区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全面提升开发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无论如何,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紧扣发展主题、凝聚发展合力、务求发展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