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辉

基金项目:

本文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新时代经济后发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基于‘在地国际化的视角”(2018SCG13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因而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也日益丰富。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的理念21世纪初在西欧产生,并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介绍了IaH理念产生的背景,定义,影响因素和实现形式特别是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在探析IaH在世界各地的实践基础上, 指出IaH是一个仍然在不断发展的理念,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来丰富其内涵。

关键词

在地国际化;实践;课程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3.085

0 引言

知识和技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全球流动的天然属性,各国政府和高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高校,已经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高校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发展,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和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占得先机,各国政府和高校都有意识地根据客观实际,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的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西欧产生,并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的。

1 IaH理念的提出

IaH在早期的主要倡导者是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他当时是一所大学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欧盟付出大量资金并且出台政策支持的伊拉斯谟已经进行了十年有余,而总共只有不到10%的学生有过出国学习的经历[1]21。本土学生和国外学生的交流并没有如愿地带来跨文化学习。国外学生的存在并没有增加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怎样让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意出国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具有欧洲或者国际化的维度?怎样增强这些学生对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于其他人群及其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成为未来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的全球社会的合格公民?以及在所有教育项目中占主流的跨文化教育能否增强学生赴境外留学的兴趣?[1]

带着这些问题,尼尔森开始在自己学校的探索和实践。1999年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的一次会议上,他报告了自己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提出建立特别兴趣小组,这个提议得到了积极的响应,1999年8月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执行董事会成立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IaH) Special Interest Group在地国际化特别兴趣小组,共有100多名学者和管理者同时加盟这个兴趣小组。大家共同对IaH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对“如果这些学生不去外面的世界的话,怎样把外面的世界带到他们的校园里?”这个问题集思广益,广泛收集各个层次学校的国际化的良好案例,在这些学校学生虽然没有跨境流动但是也很好地实现了国际化。他们还注意把从事终身学习的成人学生也纳入考虑的范围。研究成果在EAIE2000年会作为该协会的立场文件发布。自此,IaH从欧洲发端,逐渐影响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其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

2 IaH的理念

这份文件将IaH定义为:“除了学生和教师跨境流动之外的任何与国际化的维度有关的活动,不仅指的是任何一个机构所有同类国际化活动的总和,还包括在高等教育机构层面的协调和指导下,这些活动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关系。”[1]

影响IaH的因素有:制度性的因素,环境因素等。制度性的因素虽然不受高等教育机构影响,但是它却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的制度性因素是鼓励和促进国际化的激励因子,不利的制度性因素会限制变革。环境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全球化的进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与利益相关者期望相关的绩效问责,广泛传播的高等教育商业化趋势。环境因素不仅影响国际化的广度和规模,还会影响机构对于具体国际化途径的取舍,高等教育机构想要成功的话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环境因素并适时调整策略。

IaH的形式有:课程国际化、学分转换协议、合作网络的建立、用外语讲授的课程、本土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沟通交流。[1]课程国际化在此立场文件发布前已经在北美进行了很多年。在欧洲,过去大家都认为学生通过交换项目进行的跨国流动是唯一的或者是最好的教育国际化的方式,但是现在转变了观念,认为课程国际化将国际化和跨文化的元素注入课程不仅会长期影响大学的内容甚至目标,更有力地鼓励学生出国留学,而且还使更多的学生受益,比单一的学生国际流动更有效。本文件将课程国际化作为IaH的基本组成部分。[1]

国际化课程是传授国际和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其目的让学生在专业、社交技能和情感上做好准备,能够胜任国际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作和生活。国际化课程的类型有:国际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和欧洲法;通过国际比较的方法拓宽了的传统、原创的课程如国际比较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如国际经济管理;外语类或者语言学课程,研究跨文化交际,培训跨文化交际技能;地区或者区域研究跨学科课程如欧洲研究,亚洲研究;以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课程;授予联合学位或者双学位的课程;由本土教师讲授的国外必修课程;专为国外学生开设的课程。[1]

3 IaH的实践

自从欧洲国际教育协会关于IaH的立场文件发布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霍夫曼(Hoffman)[2]通过对非母语教师的境况进行质性调查,指出通过第三方的视角能够更加充分了解IaH对于学校的意义,从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见解。尤里斯(Joris)等[3]较早探索信息技术在IaH中的运用,详细地描述了信息技术在虚拟国际交换项目,学生管理以及国际课程开发中的运用,并介绍了相关的技术要求,如电子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研究还指出信息技术将为成为主流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皮洛(Peelo)[4]研究了高校进行IaH的制度性环境。指出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如某个中英合作办学2+2项目,学生在中国学习两年后,离开自己的伙伴和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碰到一系列的困难:口语,学术写作,不懂授课及日常交往语言中的文化指代。中国学者袁本涛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经历表明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意义。国际化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目标、重要途径,重要指标。大学怎样选择国际化的路径,怎样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他认为IaH能够创造良好的校园国际化环境,是研究性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5]

最近几年的研究聚焦于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互动。琼(Jon)[6]认为在全世界学生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促进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他们的国际教育。以韩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的互动为例子,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借助迪尔朵夫(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模型和本尼特(Bennett)的跨文化敏感性发展性模型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DMIS),探讨学校采取的干预措施如结对,文化交流的有效性。研究表明,校园干预措施对于韩国学生与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对于韩国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韩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交流带来了有意义的跨文化经历,并影响他们未来的教育和职业抉择。建议创设全校性的环境,开发一些活动让本土学生能够很容易接触到国际学生,如院系活动,学生活动,学习小组等。

利斯克(Leask)[7]以所在的一所澳大利亚大学为例,指出教师经常报告说使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合作学习很困难,国内学生虽然明白互动的潜在价值,但是认为自己没有准备好在课堂内外和国外学生沟通交流。介绍了一些使校园成为国际性社区的措施:给澳大利亚学生提供异域文化的指导手册,建立同伴辅导系统,将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结对,组织国际学生交谈小组,定期活动,组织跨文化午餐等。

研究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在IaH进程中的获益情况,对于完善IaH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索瑞亚(Soria)[8]研究了9所美国大学参加国外学习和国内IaH项目的学生,发现参加校园IaH项目如国际化课程的学生比起国外学习的学生获益更多。这与大家一般的假设可能有冲突。正因为这样,研究的结果才更具有说服力。该研究发现参加全球或者国际主题的讲座,工作坊,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及国际交往能力,建议学校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免费或者低价提供给学生,参加的学生可以获得额外的学分。

一些高等学校在推进IaH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卡斯特和托米能(Custer&Tuominen)[11]指出社区学院的学生接触全球化环境,提高跨文化能力的机会很少。这和经济后发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一致。但是IaH为这些学生提供了机会。研究人员设计了虚拟的交换项目,让丰富的真实的对话成为可能。利用量表评估出国留学后的认知,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发现精心设计,协调运作,技术支持下的IaH能够给学生创造全球学习的机会。奥斯卡(Oscar)等[12]尝试将服务学习项目融入IaH中,将一名大学生和移民小学生或者初中生配对,双方每学年每周总共有3个小时一起做休闲活动,以建立个人关系,增强小孩的自信和社交自信。发现参加项目的大学生通过坐小孩的导师和模范,在好奇心,知识,批判性反思,跨文化敏感性方面有质变性的学习。

有些研究者对怎样将IaH纳入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建议。盖伦和盖伦生(Gaalen& Gielesen)[14]指出,荷兰政府对于增加IaH在高等教育中的数量和影响很感兴趣,而且荷兰的一些高校将IaH作为教师发展项目“基本教学资格”(BKO)的标准组成部分。建议在高等教育机构层面,明确规定所有的学习项目都有融入国际化和跨文化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机构的政策中规定怎样测试或者评估这些能力。虽然高等教育机构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是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不仅反映国家经济目标,还首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这样才能政策才能奏效。建议国家在制定IaH框架时,说明方向,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赋予高等教育机构足够的自主权,这样才能才能够不断试验学习项目,找到适合的方式。政府还可以鼓励对优质项目进行认证。阿内塔(Aneta)[15]建议将IaH作为该框架的一个量化指标,认为它具为文化多元发展创造更加公平的条件的潜力,能赋予国际学生更加重要的地位。还对怎样实施IaH提出建议: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跨越文化边界交往的机遇,指导学生的互动,让本国学生和国外学生处于平等的境地。有效的IaH项目需要鼓励学生更具反思精神,以将具有不同文化视角的学生的声音汇聚起来。

4 结语

值得关注的是,IaH一方面将国际化的益处从能够或者有意愿跨国流动的人群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但是会出现因为学科,教师投入的程度不同也会造成IaH不公平的分布。IaH的理念就像一棵大树,在成长过程中生发除了不同的流派,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课程国际化的理念。现在越来越多地大学开始关注课程国际化,但是IaH也不是过时了,其在特定的语境下,为着特定的目标还是有用的概念。萌发于西欧的IaH模式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在西欧,国与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很短,老师可以随时带领学生去邻国访学一段时间。而且航空旅行的费用越来越低。大学可以将学生短期流动纳入课程设计中,在世界其他国家不大可能实现。我们可以在IaH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完善其实践,特别是探索其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Crowther,P.,Joris,M.,Otten,M.,Nilsson,B.,Teekens,H.,&W?chter,B.(2000).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A position paper[R].Amsterdam:EAIE.

[2]Hoffman D. M.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From the Inside: Non-Native Faculty and Transform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1):77-93.

[3]Joris M, Christiaan V D B, Van Ryssen S. Home, but not Alon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3, 7(1):94-107.

[4]Peelo M. Internationalisation: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urse development in UK higher education[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09, 46(1):51-60.

[5]Bentao Y.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The Path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ies.[J].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2011, 44(1):84-96.

[6] Jon J. E. Realiz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Promoting Domestic Students'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3, 17(4):455-470.

[7]Leask B. Using Formal and Informal Curricula to Improve Interactions between Hom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 13(2):205-221.

[8] Soria K M, Troisi J.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lternatives to Study Abroad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4, 18(3):261-280.

[9]Chen Y. L. E, Kraklow D.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for English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in EMI and Non-EMI Program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5, 19(1):46-64.

[10] Bhat C S, Mcmahon M.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for Counseling Students:Utilizing Technology to Expand Global and Multicultural Horiz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2016, 38:1-11.

[11]Custer L, Tuominen A. Bring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ty Colleges: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an Online Exchange Activity between U.S. and Japanese Students[J].Teaching Sociology,2016:1-11.

[12]Oscar Prieto-Flores, Jordi Feu, Xavier Casademont.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Resul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Efforts-A Case Study From the Nightingale Mentoring Program[J]. 2016,20(5):437-453.

[13] Chan E A, Lai T, Wong A, et al. Nurs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earning via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J]. 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7, 52:34.

[14] Gaalen A V, Gielesen R.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Dutch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A]. In Jones, E., Coelen, R., Beelen, J., & Wit, H.D.(Eds).Global and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M].SensePublishers, 2016:517-22.

[15]Aneta Hayes.Wh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been“TEF-ed out”?[J].Educational Review,2017,69(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