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未来工业的基础力量。在智能化时代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被带动起来,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核心框架。其核心体系应为职业学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的学徒体系——工作系统与职业能力相结合体系。

关键词:智能化生产系统 专业性技术技能人才

德国联邦教研部在汉诺威工业展览会上提出了一个概念——工业4.0;2015年,《中国制造2025》里多次提到了“智能化”这个词,使其成为了年度最热词之一。纵观当下,我国进入智能化的速度远远快于预期想法,因此急需大量的专业性人才。

1、工作过程的去分工化

智能化生产的特点高度集成。一些企业在试行智能化生产后,大大降低了对员工的需求量,在招聘员工事,员工数量比过去减少几十倍。比如完成“机器换人”的改革的工厂,厂内作业人员仅剩不到30人,比原来缩减了一半,而其他车间也进行了缩减。这种高度去分工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在改革前,这些人才只需要承担一个岗位的职责,可是高度去分工化后,他们需要承担的是整条生产线甚至整个车间的监控。这就需要人才的供给,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将大大加重。在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根据企业生产状况的实际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少年正在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

2、人才结构去分层化

去分工化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模式的影响是横向发展的,而人才结构去分层化则是纵向发展的。人才被划分成三类,分别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对于产品的设计、规划主要是工程型人才的任务;技术性人才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到设备维护;在生产第一线直接操作的人则为技能型人才。在传统职业教育中,人才的划分也是基于本理论。可是在智能化生产体系中,人才划分并不明显,各层间的人才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扁平化的人才结构。智能化生产需要的是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互相融合为一体的人才,这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3、技能操作高端化

智能化生产体系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人,而是需要掌握高端操作的人。将来的工作岗位会增加能动性岗位,熟练的工种将会逐渐减少。由于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复杂性,造成设备价格昂贵的现象,因此高端技术的操作人员也应具有超高的能力才能理解整个生产系统,从而进行柔软化生产。近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单单将目标定为过去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了,而是更加注重智能化生产线上的安装与调试。现在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不单单只是生产常规产品了,而是在此基础上把生产注意力转移到生产特种加工的产品。可是这种产品必须人工加工,而且操作复杂,所以这更需要工作人员有过硬的技术了。

4、工作方式研究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的竞争,那幺通过智能化应该生产什幺样的产品呢?如果忽略了技术的创新,而只是追求智能化的话,那幺企业凭何竞争。这就是为什幺软件业发达的美国并没有提出工业4.0的想法,而是由制造业发达的德国提出的。创新是工业保持活跃的关键,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具体规划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的发展,但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智能化生产体系要求工作人员技术过硬,创新意识也应成为人才的应有成分。

5、服务于生产一体化

服务本应该是企业的任务,可是在个体员工眼中,服务与生产是分离的,他们认为服务处于售后人员的职责,车间工作人员只完成好生产就够了,这是由于传统企业中缺乏生产与服务的结合理念,而智能化生产体系将此观念打破。智能化本着将产品、生产线与客户全部连接起来的原则,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大系统,主要包含生产、工厂、物流和服务四大主题。在这个系统中,生产与服务是连接在一起的,技术技能人才将直接面对客户,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智能化生产中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极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深层的职业能力,还要开发出真正能反映实际工作的能力,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而且一些本科院校正在向技术应用型转换,不久的将来我国还将拥有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职业学校根据不同的职业领域制造出不同的课程,这有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更好的形成,为国家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技术技能人才。

被看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业4.0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比赛中,世界先进制造国家能否有中国的身影,关键取决于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完善。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应该采取果断的行动,加快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可是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需要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完成一个完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肖福州,刘苏强.刘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J].科学时代.2013 (7) :57-58

[2]杨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薛璇,女(1988.02---),湖南郴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