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岭

摘要:“微课”又名“微型课程”(Micro-lecture),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 “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案例,立足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情,研究高职学生在“微课”学习中的实用性,对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模式需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极具现实意义。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2年《关于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教培函〔2012〕7号)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国内外成功微课案例有美国“网络老师”萨尔曼·可汗创办的可汗学院、佛山教育局胡铁生国内首创的佛山微课、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开发的凤凰微课等。

目前,高职院校“微课”学习建设的研究时间较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但“微课”为高职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的创新特性,决定了它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必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应立足于“微课学习”-“学生”-“实用性”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特定框架,再依托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关注高职学生在微课背景下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应用难题,重点从学生角度去进行我院微课学习的实用性研究,力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微课实用性操作流程,形成高职院校特色的成功微课案例。依据对学生实证研究的量化结果来客观测评微课的实用性、科学性,有针对性地从理论、技术、管理、制度方面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在微课学习中的实用性难题,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探究可行途径。

一、调查高职学生在微课学习中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

聚焦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研究不同层次的受众对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学生)学习微课的适应性,预测学生微课学习的内部因素,调查学生对微课概念、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等方面的微课学习适应程度。分析不同学生微课学习的实际操作难点,客观测评影响学生微课学习的外部因素,含硬件设备设施(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移动手机、微课录播室等)、学生微课传播的新媒体手段(QQ、微信等)、学生微课学习设备的经济承受力等,立足学生学情,调查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微课中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

二、立足高职学生学情,丰富高职院校微课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微课的信心。利用院、系主题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途径,采取内容丰富的的微课专题讲座、师生研讨会等形式,向学生输入微课理念,激发学生对微课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微课学习方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师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对微课学习实用性的成功体验为主要方向。做到课前预习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分析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知识点的呈现内容;课中学习以师生互动交流为关键,指导不同课程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课后复习以学生测评考核为重点,解决不同使用环节不同配套资源的考核评估。力求达到微课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明确,微视频制作内容形象、直观,并能根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开展分层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扩展学习、迁移学习的实效应用,并引出后续学习的内容。

从校园教学环境方面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加大教学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我院院级精品课程、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学院机房、电子阅览室的使用功能,改善校院Wi-Fi支持环境,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让微课在学生中得到广泛宣传和应用。

建立微课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长效机制。

鼓励全院师生积极参加全国微课大赛,组织大批教师参加高校教师微课培训,关注国内外微课教学典范,形成我院特色的微课案例,搭建我院实用的微课资源平台,让微课的实用性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推广。

三、利用微课的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

丰富的微课学习资源由学生自身基础、自身兴趣去自由选择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布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探究性任务,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让不同层次学生学会应用微课去进行探索、互动和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知识的应用和教学任务的解决。通过微课学习的应用过程,从基础、进阶到精通,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我院教学的真实环境中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高职院校成功微课案例,让微课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际的需要中来,回到学生现实技能的有效应用中去,真正凸显高职院校办校特色和职业性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4]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