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论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论,是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新形态。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人们实践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世界观于认识和改变世界实践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包括实践方法、辩证方法、叙事方法、系统方法、历史方法、价值方法等。这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

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清华大学的刘书林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就是在全国人民思想上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国民则从大众化学理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层涵义。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的内容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又是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理论体系民族化、时代化、特色化的有效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现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应归功于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科学指导。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被广大人民群众信仰和拥护。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方法及评论

(一)注重整合,辩证地分析研究与大众化关联方面关系的方法

一方面是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是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化是大众化的文化根基,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内容上也要中国化。另一方面是时代化与大众化相统一。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鲜明的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形式,大众化的时代诉求是理论的内涵和形式以及传播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二)聚焦本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社会历史活动应坚持的方法

其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是理论与大众的双向互动作用过程。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当前应注重汲取大众现实生活实践经验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其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既要从整体视角研究其基本经验,又要从历史角度对有重大影响的大众化事件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并探寻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从差异性中透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发展的性质。其三民族与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中国大众为受众对象,侧重于中国化的研究,结合中国社会和实践特殊性。但也要着眼于世界大众,这是由马克思主义谋求人类解放的理论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进程中,既要立足本土化实现其世界化,又要通过世界化提升民族化。

(三)立足当下,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大众形态三种形态中,大众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走近大众的关键。在研究问题方面,应把实现大众利益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真情实感方面,应把理论研究与人民大众结合起来;在语言形式方面,应采取通俗化、具象化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理论内涵方面,应把握时代的潮流,反映大众关心的问题,合乎大众的需要,符合大众的利益;在发展方向方面,应结合大众认知模式、思维特点、接受心理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等来展开;在理论形态方面,应建构科学化的大众形态,努力做到通俗而不庸俗,简洁而不简单。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于现实生活的这一特点不容改变,从根本上讲,思想问题源于现实问题。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很少有依靠概念、运用逻辑演绎,知晓社会主义的本质,认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而增强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体现为大众的自觉自愿,宽容、尊重大众的意愿和自由选择,体现在社会公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的环节,体现对大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敬畏。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研究中,引入实践的观点,在实践探索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对健全和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方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27.

[2]徐国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1):31.

[3]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9.

[4]王志立.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辩证关系与科学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02):32.

[5]张艳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8,(2):49.

[6]龚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点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3):21.

[7]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J】.河北学刊,2008,(3):21-22.

[8]孙丽丽.价值?困境?路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6):34.

作者简介:梁春霞(1990-),女,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