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涛

摘 要:"框景"作为古典园林代表性的造园手法之一在造园设计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园林也需要开拓创新适应新时代需要。"框景"手法的现代化应用为传统园林的更新提供了可实践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框景"的概念和艺术原理的解读探讨了其在现代设计中变革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框景; 设计手法; 创新

引言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以其独有的风格占据重要位置。而近年来,我们学习西方甚至模仿西方设计越来越普遍,许多不适合中国本土的景观、建筑设计在中国大地扎根,凭空捏造的设计导致我们的环境缺乏本土特色,千篇一律,更有“奇奇怪怪的建筑”这样不合时宜的设计出现。重拾传统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抛开历史局限性,使之换发时代青春、竖立民族灵魂。

1 “框景”概述

1.1概念

“框景”指在园林中运用建筑的门窗、亭、廊等,或山洞、花草树木抱合而成的景框,有选择地来获取另一个空间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形成一幅融合了自然美、建筑美、传统画意之美的立体画卷。计成在《园冶》中对“框景”这样描述:“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又在“掇山”中提到“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 [1]。

“框景”手法的处理,一方面赋予了空间流动性、通透性和开放性,内外空间互相渗透流通,起到过渡作用。由框制造出景深,引导人们丰富的视觉游历。对于不同的空间关系有着相应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它通过虚实对比将所框景致加以高度提炼,集中了人们的视线,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激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憧憬和观赏行为[3]。

1.2 分类

1.2.1 墙的开洞

在中国园林中墙的运用很常见,一般的墙体直且长,显得呆板,为了使之成为一种积极的造景兀素,打破实墙的封闭与阻隔,—律常采用墙上开洞或窗洞两种方式。其特点是空间介于完全封闭和完全开场之间,通过大面积的实体墙和镂空的洞之的虚实对比,强调开洞的艺术和洞内的景观,画的效果[2]。如颐和园的花窗墙(图1),以各种形状的花窗镂刻与墙上,从里往外看是不同的图形框住外面的景色,从外向里看是一排别有风趣的窗墙。

1.2.2 柱的围合

亭廊、景亭、廊和牌坊等通过柱式结构形成空间通透性强的空间[2]。亭的柱身空灵,没钉遮栏,可以使得外部景观与内部空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如西湖钓鱼台的“框景”,透过亭枕构成的窗口望过可以看到水波、林冠、天空的景色(图2);又如,廊的每两根柱子与屋檐、地而之叫形成的方框形区域都能成为一幅框景,如颐和园谐趣园游廊,柱子将景色切割成不同画面(图3)。

1.2.3 建筑门框

门是人们出入建筑物内的唯一通道,是建筑与外界联系的关键之所在,因此门位置的设置至关重要[2]。从景观学的角度讲,门外的景观很好地引入到室内,能使得建筑与景观融合一体,同时门外景观的巧妙布置,能使人在走出建筑的时候,产生画面的美感。例如,留园园林建筑门的框景把建筑外的境引到建筑内。

1.2.4 桥洞

桥洞有分割水面空间的作用,由桥洞与自身在水中的倒影形成的组成完整图形而形成“框景”,虚实结合,增添景色[2]。颐和园十七孔桥桥孔和水面形成框景,将后面的景色以画框的形式呈现出来(图4)。

1.2.5 植物

植物在园林中,直接影响着空间构成。植物如同众多遮挡物围绕在物体周围形成一个框景,将观赏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景上来[2]。

2“框景”的艺术原理

2.1突出景点 延长赏时

“框景”艺术的实质是将一局部景观当做有框的风景画展示以此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具体方法是利用近处的园林建筑物或园墙的窗和门洞,在视线方向上景观画面周边,形成完整的“口”字形画框或景框。这样一来,原本可能漫不经心经过的地方,却因为一处入框的景致格外地鲜明而吸引人的注意,从而使游者产生赏画的仔细和专注,这样可以使欣赏节奏放慢,时间延长,增添了心理上的情趣,无形之中就等于扩展了空间。

2.2 渗透景观 扩展空间

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和联系的处理手法所形成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谈到: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无大便无小,无小便无大,园林空间越分隔,感觉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的空间[5]。框景艺术是通过透空的廊子、门窗、洞口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联系,产生渗透,隔而不断,进而增加景观的层次,实现空间的曲折多变,使游者感觉上扩大了空间感。而且,如果隔着很多层空间去看一处景观,会让人产生一种更为强烈的视错觉,感觉空间更加迷幻深邃和不可穷尽,若用这种造景技法将民族丰富而幽深的哲理与审美情趣相结合,则把人带入一种崇高的审美意境当中。

2.3 增加景趣 引人入胜

景观设计能激发游者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获得更多的灵感和乐趣,这是每一个设计师所不断努力的方向。框景艺术往往是通过实体墙阻隔一部分的景而在无意中打开一扇窗或一道门,这时突然出现的景物闯入人的视线,成为视觉的焦点,给人强大的震撼力,无形中增加了游者的赏园的兴趣,激发赏景的动机。这样的空间意趣的出乎意料性,能激发人们对另一空间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这也符合景观设计心理学规律。

3“框景”的现代设计应用

3.1 尺度自由灵活变化

在私家园林中,山于造园空间受到限制,尺度比较小,因此造园特点是小中见大,框景的尺度也与建筑门窗尺度相符。而现代景框的尺度设计必须依据所处的空间环境而定,相对于古典园林框窗门洞的处理,尺度具有一定的自由灵活性。例如美秀美术馆框景为大尺度空间结构的“框景”(图5)。

3.2 框的创作技法多元化

现代设计在继承“框”的固有形式的基础 上进行创作创新,具体表现在一下四方面。

3.2.1 简化

传统园林中门框洞口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要体现园主人的精神思想和古代审美标准,对形式表现要求较高且施工复杂。随着现代设计浪潮的推动,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简单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框”的设计也随着形式简单和抽象化处理,以经典的圆形、方形为常用。例如苏州博物馆设计简洁,“框景”简洁大方,呼应现代设计手法(图6)。

3.2.2 重复

对比传统园林,重复不在是单个“框景”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可以产生节奏感的手法,在有连续性的画面里人们在步移景异中通过景观感受相互联系,形成对景观的整体印象。例如红砖美术馆的建筑墙面,由连续产生的韵律形成完整的空间渗透。

3.2.3 重叠

指设计手法上指设计元素层层堆叠,由此产生纵向的视觉错觉,扩大空间距离,加大景深。重叠的“框”能加强纵向延伸感,构成轴线景观。这相对传统园林的“框景”是相对空间维度的设计创新,像红砖美术馆庭院空间部分,一条有重叠组成的“框景”路给人带来新鲜的空间感受同时将人引入要到达的场所(图7)。

3.2.4 错位

原本不在一个平面的结构在透视的作用下呈现平面框的动态作用,由此大大丰富了景观的视觉角度并形成景观全方位的“框景”画面。错位手法运用典型的案例是“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这一钢结构单体建筑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框景,以主要正面“O”型,侧面“S”型。距离建筑近、中、远三种尺度都可以明确观察到建筑的框景作用,给人以视觉震撼。即便观察者站在远在6公里之外的故宫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大楼由于结构扭转形成“框景”的画面。设计师雷姆·库哈斯从中国园林设计手法——“框景”出发,让整个建筑形成巨大的“景框”(图8)。

结论

框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典型手法,从古至今被历代园林人使用。框景艺术的理论精髓是不变的,而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以不变应万变,在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变化,以及西方造园手法的不断引进过程中更新自己的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和使用需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将继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挥力量[4]。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作品应该继承传统园林的优秀技法,并不断发展创新,将传统设计技法的神韵保留下来,设计出属于自己文化传承的作品去影响世人。

参考文献:

[1] (明)计成.园冶[M].胡天寿,译注.重庆出版社,2002:2-14.

[2] 李卫红. 框景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2013.

[3] 单菁菁,魏春雨. 解读“框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J]. 中外建筑, 2011(5) :46-48.

[4] 唐丽丽,邵鹏飞.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3(3) :84.

[5] 陈从周.说园 [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