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东升 胡 鸣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地方高校突破“学位点少,学科覆盖面窄的”瓶颈的主要方式,能帮助高校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的发展壮大,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以当前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学科课程的建设、联动管理机制的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科研项目的承接、学术氛围的营造为出发点来论述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创新。

1 当前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

1.1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单一,只是为了获取学位授权

高校为了发展为了壮大,就必然会急于获取学士学位授权,在这种功利心理的作用下,高校实施联合培养的目标变得非常单一,甚至在获取学士学位授权后就不在招收新的联合培养生,转而进行独立招收研究生的尝试。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把联合培养研究生当成了获取学士学位授权的跳板,没有挖掘其深层次的作用,通过联合培养不仅能使高校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还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能为以后独立进行研究生教育积累经验。而在联合培养上如果急功近利,那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将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

1.2 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联合培养质量不高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是由两个以上的高校共同完成的,在联合培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各方的统筹合作。但在实际的工作,各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联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联合培养的质量不高,丧失联合培养的意义。此外,在管理上还存在不协调的现象,导致联合培养计划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1.3 各方合作有限,不能实现优势互补

联合培养的各高校既是当前的合作方,也是以后的主要竞争对手。实施联合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取学士学位授权和积累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而各方为了确保自己在相关学科上的领先优势,其开展的合作往往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做到坦诚相待,相互影藏自身的科研成果、教育资源等。除此之外,对当地其他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1.4 研究生数量多,科研项目少

承接并参与科研项目是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可对理论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学习,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初进作用。但是随着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科研究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科研项目数量,导致部分研究生无研究项目可承担或承担的项目研究价值较低,阻碍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进一步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瓶颈之一。

2 当前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的创新

2.1 注重学科建设,突破学位授权的短期目标

对于高校而言,获得学位授予权是实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第一目标,在第一目标完成后,往往就终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能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上的作用,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对此,高校应对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在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应继续加大研究生的培养人数,尤其是还没有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把眼光放远一点,避免舍本逐末,认识到联合培养研究生对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加快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促进学校劣势学科的发展,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充分发挥联合培养研究生应有的功能。

2.2 实行联动的管理机制,做到彼此协调相互配合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涉及研究生的招生、教育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高校之间应根据联合培养的特殊性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完善的联动机制,并制定配套的具体操作流程、政策以及办法,做到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应遵循一下原则:合作培养、资源(成果)共享、联合招生、双重管理,只要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联合工作的效率[1]。比如,可由各方选择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共同制定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方案、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内容、研究方向等,让各方都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此外,还可以互认学分、共授学位、互注学籍、共资奖学金。

2.3 共享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联合培养的各高校应加强合作,深挖各自的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做到互通有无,充分发挥教育科研资源的作用。在教师资源方面,除了要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师资源外,也应充分挖掘社会各行各业的教师资源,比如让一些优秀的学者、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到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中。在科研方面,除了要确保各方科研成果、科研平台的共享外,高校应也积极需要企业的支持,实现知识和资金的优势互补;在管理方面,要多于国际研究生联合培养机构进行交流,学习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促进联合培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此外,应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使联合培养更加的专业高效。

2.4 承担科研项目,实现研究生的联合深度培养

在高校,研究生承担着大部分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主力军。然而,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远远大于科研项目的增加幅度,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以致出现部分研究生无研究项目可承担或承担的项目研究价值较低的现象。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承担项目的研究价决定了最终的培养效果,对此高校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项目牵引承担更大更优质的科研项目[2]。在实施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科基地、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实验室等多种科研平台,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承接高层次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充分调动联合培养各方的实力和资源。

2.5 营造氛围,创造良好学术科研环境

人数少、学科分散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特点,这些导致研究生游离于正常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术氛围之外,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中,致使其逐渐被边缘化。对此,联合培养高校应建立专业的管理体系,把联合培养的研究上纳入到学校统一管理上,实施有效管理措施,方便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能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术研讨,促进其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此外,进行奖学金的同步发放,注重研究生心理状态的引导[3],创设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生活圈,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创造良好学术科研环境。

3 结束语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政府政策的产物,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改善其当前的发展状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输送更好的科研成果和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1]黄颖斌.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8):17-19.

[2]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3]尹一伊,徐雪荣,王树昌,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13,37(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