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叶

(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国 北京 100088)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史学界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较多,而更为形象直观反映日本入侵的历史地图,尤其是反映倭寇侵略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地图则更少。同时,“左图右史”是我国治史的传统之一。历史地图具有文字、图片难以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活泼,直观感强,对诠释历史事件具有空间感和纵深性。因此,利用已有的史学成果,编绘地图就成为历史地图编辑所具备的素养之一。下面就以“望海埚之战”地图编绘为例,从文字史料的分析和历史地图的编绘两方面作简要分析,浅谈历史地图编辑的基本素养。

1 文字史料的分析

首先,搜集一手文献,确定基本资料。记载望海埚之战的有:《明史·刘荣传》、《明史·日本传》、《明史·海防志》、《明史纪事本末》、《明太宗实录》、《辽东志》、《筹海图编·大捷考》、《徽献录·刘公荣神道碑铭》、《明大政纂要》、《明史·朱纨传》、《得胜庙碑》、《重修得胜碑》、《明通鉴》等史书和碑文之中。通过对比分析,查阅相关史料,《明太宗实录》和《明史·刘荣传》中记载较为详细,可做为基本资料。

其中,《明太宗实录》记载如下:“永乐十七年六月戊子,辽东总兵官中军左都督刘江(本名刘荣,因代父参军冒名刘江)以捕倭捷闻。一目了者言,东南海内王家山岛,夜举火,江以寇聚其间,亟遣马步军赴埚设伏。翌日,倭船三十一艘泊马雄岛,众登岸径奔望海埚,江亲督诸将伏兵堡外山下,伺贼既围堡,举炮发伏,都指挥钱真等领马队绕其归路,都指挥徐刚等领步兵逆战,寇众大败,奔入樱桃园空堡中,军围杀之,自辰至酉,擒戮尽绝,生获百十三人,斩首千余级”。以上就是基本文字史料,交待了战斗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内容,为甄别史料的真伪奠定了基础。

再次,查阅论文图书,确定参考资料。目前,已发表的关于望海埚之战的主要论文有:《望海埚抗倭大捷》、《抗倭将领刘江——望海埚大捷》)、《望海埚战事考》、《望海埚之战》、《刘江望海埚歼倭记》和《论望海埚之战》;此外,涉及望海埚之战的图书有:《三百年前倭祸考》、《明代倭寇考略》、《明代倭寇史料》、《明代倭寇史略》和《明朝抗倭二百年》和《中国战典》等。此类文字记载大都是后人研究望海埚之战的主要成果。

其次,对比文字资料,理清战斗脉络。通过分析基本史料和参考资料,可以理清“望海埚之战”脉络,得出其发生时间:永乐十七年六月(1419年7月);交战的双方:刘江率领的明军和倭寇;交战的地点:望海埚、樱桃园和青云河入海口;双方的行军方向:倭寇从王家山岛方向,经马雄岛,从青云河入海口登岸侵入望海埚,刘江从金州、石河驿和红咀堡等地调集军队反击,在望海埚、樱桃园和青云河口等地重创倭寇;最终的战果:全歼倭寇1000 余人,解除了倭寇对辽东地区的威胁。

最后,归纳文字资料,形成地图说明。地图的文字说明要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望海埚之战的文字可以概括为:

明朝永乐十七年六月初三晚上,负责了望的士兵报告:发现东南王家山岛上有火光。刘江根据火光判断,倭寇将要来侵犯。他立即调兵遣将,命令指挥使徐刚率领步兵到望海埚,埋伏在望海埚山脚下;命令指挥使钱真率领骑兵(马队)绕到倭寇背后,截断倭寇的归路;命令百户姜隆率领壮士,绕道到青云河口,烧毁倭寇所乘船只。清晨,倭寇1000 余人,分乘31 艘船,到达青云河口常江澳,将船停在马雄岛后登岸。倭寇在头目的率领下成一字形,向望海埚进犯。明军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将倭寇引入伏击圈中。刘江随后举旗鸣炮,命令明军向倭寇发起攻击。倭寇遭受重创,死伤众多,逃入樱桃园空堡中,妄图利用有利地形进行负隅顽抗。刘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命令军队将空堡的东、南、北三面围住,只留西面供倭寇逃窜。倭寇见有隙可乘,便从西面蜂拥而逃,直奔海边,妄图从海上逃跑。此时,倭寇所乘之船早已被明军烧毁,倭寇在明军的夹击之下全部被歼。

2 历史地图的编绘

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弄清古代地点。“望海埚之战”中涉及到望海埚、金州、马雄岛、樱桃园、红咀堡、青云河、石河驿、王家山岛等多处地名。为了将其能够正确的转入到现代地图底图中去,根据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查明其现在所处位置,做好古今地名的对照。通常,古今地名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今地名基本一致,可沿用古代地名,不做古今对照,如金州、石河驿;二是古今地名不一致,要在标出古名的同时,注出今名,如望海埚(今辽宁金州亮甲店)、樱桃园(今杨柳村)、红咀堡(今皮口镇);三是仅有古代地名或今地名,直接标在地图之中即可,如马雄岛、金线岛、广鹿岛。

其次,考证古代地名,划定地理范围。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历史地名和其所在的位置也在不断变迁之中。“望海埚之战”中“金州”的位置,根据《金州古城略考》记载,明朝“金州”在现在的金州火车站北;“红咀堡”又称“红嘴堡”,在现在的皮口镇;“王家山岛”实为“广鹿岛”,并非庄河“大王家岛”,因为两者相距150 余千米,在望海埚附近了望台上看不到,《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有误;“马雄岛”根据地方志考证,应为今青云河口和登沙河口半岛部分,现在因河口泥沙冲击,与陆地相连。

再次,根据涉及地点,选取合理底图。根据“望海埚之战”中提到地点,参照《辽宁省军民两用交通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卷)划定选取的范围,大致在今金州区到皮口镇之间。而《辽宁省军民两用交通地图册》地图居民点、河流和交通道路较详细,可作为基本底图使用,其中历史要素可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卷)等资料添加。地图底图选取时地理要素尽量详尽,便于清绘时综合取舍和居民点的定位。同时,历史底图选好后要按照编绘说明增加或删减,甚至改动相关地理要素。

最后,转绘历史要素,设计图示图例。地图底图选好后,要将文字史料转绘到地图之中。转绘时要尊重历史史实,合理的推理标注,避免主观臆断。“望海埚之战”中的倭寇的进军路线要沿着广鹿岛、马雄岛和青云河编绘。明军进军路线要以金州、石河驿和红咀堡为起点,三地与望海埚距离适中,而且有兵力驻扎防守,符合作战的规律。马雄岛和金线岛位置方志中有记载,按照其绘出即可。此外,为了能够立体地展现交战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斗经过,还要用生动形象的符号标注明军驻军地点和双方的交战地点,以及倭寇入侵与登陆地点。

图1 “望海埚之战”历史地图

此外,因资料的暂时缺失,“望海埚之战”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将此时期刘江修建的“左眼、右眼、三手山、西沙州、山头、爪牙”等敌堡,以及金州地区的驿道、驿站和烽火台标出,此图会更加生动形象。

[1]王平勇.望海埚之战[J].辽宁师院学报,1979(03):47-48.

[2]王万涛.望海埚战事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2):81-82.

[3]宗惠玉.论望海埚之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Z1):182-189.

[4]李国辉.刘江望海埚歼倭记[J].航海,1996(06):42.

[5]王彬.抗倭将领刘江——望海埚大捷[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5,17(02):78-81.

[6]季士君.望海埚抗倭大捷[J].兰台世界,2002(10):41.

[7]明太宗实录[M].213:2.

[8]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典(上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889.

[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卷)[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52-53.

[10]辽宁省军民两用交通地图册[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