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来往愈加密切,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中医药理论体系及文化也逐渐展现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趋势。而自从翻译从我国各个行业兴起以来。中医药这一传统文化也依托于翻译领域走向国际社会,而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知识背景的不足,在中医药名词及文章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对中医药的英语释译不准确、不全面、没有体现中医的精髓。本文旨在立足于翻译目的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中医药的翻译原则。使得中医药的翻译能够更加全面准确。

关键词:中医药 目的论 翻译原则

中医不仅属于医学范畴,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积极推广中医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市场角度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引进中医药理论,这就对相关资料、文献和着作的翻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基于“目的论”展开中医药学翻译方面的原则的探究。

一、翻译目的论的解读

(一)目的论产生的背景以及意义

翻译目的论产生于十八世纪的德国,由翻译学家凯瑟琳娜·莱斯以及汉斯·弗米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体系。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直译”与“意译”的长久争论,对翻译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目的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

(二)目的论的三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理论中,以“目的”为最终追求结果。其含义是,翻译整个行为活动中应该以“最终翻译接受者”的接受理解为目的,在各种翻译情景以及语境文化当中,施以适当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目的要求。在此,可以简化为,结果决定方法。在目的原则当中,首要的三要素为:基本目的(翻译目的),最终目的(翻译以外所达到成果),交际目的(翻译所连接的人与事)。明确三者的关系,即是对于目的原则的正确理解,构建三者之间的联系是正确运用目的论的基础。

2.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是指译文的内容结构要求,即译文需达到语句连贯,词意准确,表达通顺。这就要求译者严格按照连贯的标准,准确进行原文的翻译,以使其具有可读性,并使翻译接受者有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意,另一方面,要求译入语文化特点,以及在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正确的意义。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联系,这表示译文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的特性,以保证译文的高质量性和接受者的高评价性。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对于忠诚的理解在于:译者对于原作者的忠诚,另一方面是译文之于原文的忠诚。在翻译进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以及翻译行为差异所造成的由目的性违背原文意思及原着意图的问题可以由忠诚原则来解决。即译者应当对作者持有道义上的责任及尊重,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以忠诚原则为基础的目的论要着眼于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忠诚关系、客户与译文接受者等其他的翻译过程中人员的关系。

二、翻译目的论与中医药翻译

(一)中医药翻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医和西医中名称相同的名词众多,但很多中医词汇却不能跟西医中的含义等同。举例说明:如五脏名称与西医相同,但其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却相差甚远。就肾虚翻译为例,中医中把一个人的症状为时常腰酸,畏怕寒冷,手脚冰凉时定义为肾虚。但就英文而言,诸多译者把它翻译为kidneyinsufficiency。原因在于,中西医的立足点不同,基于不同的知识体系的认知则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事实上,西医认为不必做肾移植的症状不能称之为kidney insufficiency。对于中医药译者来说,理解不当及翻译行为不当会造成错误的翻译,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二)翻译目的论在中医药翻译中的迫切需求

中医药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规范性以及不吻合性导致翻译行业的不成熟。对此,中医药译者虽然建议多种翻译方法,但由于其不统一以及不完善,难以得到广泛的运用。分析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众多的译者并没有确切地认识到翻译的目的是令翻译接受者更加便于理解接受,这是目的论的目的性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然而,为了准确翻译中医药名词,多数译者在译文的翻译上多次揣摩纠正而忽略原文作者及原着的根本含义所在,这是未处理好连贯性与忠诚性的结果。正确运用翻译目的论来进行中医药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迫切需求。

三、目的论下的中医药翻译原则

(一)构建中医药理论体系,充分认识理解

在译者进行中医药翻译之前,是否正确完善理解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对译作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合格的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中医药理论当中人体生理理论体系以及在中医药研究改善症状的整个机理过程。而在整个理论体系当中,涉及有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等中医药学派中的学说,以及病因的诊法,预防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中医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译者在充分认识理解中医药的原则之上才能进一步进行中医药有关文献的翻译,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于原着的充分尊重,发挥目的论的忠诚原则。

(二)以联系原作及其作者为基础

中医药翻译的最终成效有诸多因素影响。弗米尔所提出的“文本无非是提供信息”的观点是中医药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然而只关注文本信息的翻译则缺乏其立根之本,在曲解原作作者基础之上的翻译则是违背目的论的忠诚性原则。在联系原作及作者的背景之下,一方面得以理解中医药名称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对于原作及作者的尊重。培养译者更好的翻译素养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以翻译接受者理解为目的

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时,译文必须要以最终的翻译接受者能够真正接受为最终的目的。中医药的译文接受人群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医学基础或是专业的中医药知识、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的人群。而更多的则是另一类对于中医药不甚了解的人群,他们或多或少对于中医药有一定的兴趣,愿意来阅读中医药的译作。对于专业的中医药认知人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宜采用专业性强、比较规范和标准的术语,以达到一种中医药交流的目的。而对于不理解中医的人,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更容易理解的词汇及表达,避免使用专业词汇而造成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四)选择适当的翻译手段

中医药翻译过程中,从翻译流程到方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译制手段。而在不同的环境下,参照不同的翻译标准对中医药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多数的翻译手段有:缀合法、首字母缩略等,多种翻译手段适用于不用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采用适当的翻译手段,能够使译作更加简明扼要,达到真正的表达交流的效果。在众多的中医药翻译中,多数条件下英译目的是:让翻译接受者能够理解并且接受中医理论,方便中医药相关知识的拓展和相关活动的开展。无论在何种条件之下,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最恰如其分的翻译手段,才能使中医药的翻译意义得以体现。

四、中医药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中医药翻译中求同存异

中医药翻译固然大多晦涩难懂,但对于在英文中早已存在的并且适用于中医药翻译的词汇应当进行采用,这一部分的语言更加便于翻译接受者的理解,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接受。例如中医中的血亏、气虚等专有名词在英文中早已有固有词汇,虽表达含义不是百分百重合,但仍建议译者采用,鉴于其他条件下的新建词汇而言,采用原有词汇更加容易获得国际上的接受和认可。

(二)尊重翻译接受者的文化信仰

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之下的不同理解,要求对于这样的术语翻译,在符合翻译的标准之外,更应尊重其翻译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及其宗教信仰,切忌触犯文化禁忌。这要求译者应充分认识并理解其文化背景,在翻译时谨慎翻译,更容易提高译作的接受程度。

五、结束语

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和技术也得到良好的展示平台,总体呈现一种健康发展的趋势。然而中医药的翻译问题也愈加凸显,需要整个行业明确理论道路指导,指明中医药翻译的发展方向。而在翻译目的论之下,以其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以及忠诚性原则作为整个行业的指导性原则,灵活运用于中医药翻译,发展出适用于中医药本身的原则道路来进行翻译工作,更便于众多的译者提高中医药翻译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