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磊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民族团结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民族团结教育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立足于新形势,回顾民族优良传统,切实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民族团结做出的不懈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浓重的时代使命感,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一)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先后发生了四次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腹心地区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融合加强的重要阶段,各民族交流进一步加强;辽宋金元时期,各民族在边疆地区的交流加强,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期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统一形成;明清时期,我国民族融合达到顶峰,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处的局面,奠定了现在的中国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以汉为主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二)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不忘初心对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经验总结

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斗争的革命史。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联合反对封建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不断地侵略我国大片国土,清政府腐朽无能,我国各族人民自发反抗外族入侵,为推翻清廷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对外,获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重大胜利,成功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的入侵,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创造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努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互帮互助一家人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互帮互助,携手共进的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民族团结做出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将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经济文化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字,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数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区别,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把它作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把“民族平等”载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条例和法规。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1947年4月,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使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成立,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六十多年来,我国的自治区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三)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针

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1990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方针政策;2010年5月,胡锦涛指出民族工作要做到“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则确定了“五个认同”的民族工作思路——“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中央所提出的民族工作方针,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也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一)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守政治信仰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根基。而当代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储备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守政治信仰,拥护我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讲解热点的时事新闻,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和内涵,将这一观念内化于心,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同时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求知探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了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团结关系。坚守政治信仰,拥护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我国民族政策,维护我国各个民族的稳定与团结。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

我国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国,长期历史因素,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充分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才有了我国今天如此灿烂的多民族文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并没有影响到各民族共同组成现在这样一个幸福友爱、安定团结的大家庭。客观地认识与尊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才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健康交往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必要前提。了解是尊重的前提,高校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理解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尊重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坚决抵制任何企图挑起各民族矛盾的言行。当代大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必须要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

新形势下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民族存在差异,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挑拨民族关系。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做一个有利于社会、人民和国家的人。大学生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与试图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往直前,维护祖国统一,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张洁.祁彩玲.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4.

[2]王鉴.我国民族政策制定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06):25-32.

[3]土 登 .康 晓 卓 玛 .邓 晓 茂 .李 仲 良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创新[J].民族学刊,2011,2(06):67-72+103.

[4]李资源.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05):43-48.

[5]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03):231-237.

[6]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135-141.

[7]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