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雪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统计局

经济普查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单位清查、入户登记和数据处理与审核评估等每一项工作的成效都直接影响着普查数据的质量。城阳区经普办认真研究经济普查方案,从制度、模式、方法、技术等层面狠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把握底册编制、单位清查、入户登记、审核评估等重点环节,创新举措,扎实提高了经济普查数据质量。

一、分重点、多角度做好普查数据质量控制

(一)收集整理、整合标注,促底册全面

随着商事制度的改革,大量市场主体增加,摸清底数单靠普查员“地毯式”入户排查是不够的,需要普查机构为普查员提前准备好即全面又准确的清查底册。

一是收集部门行政记录,确保底册“全”。向部分发函获取了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编办、民政、卫生、教育、交通、文化、房管、金融、物业等是十几个部门的行政记录,将上级下发的名录和部门提供的行政记录进行整理,剔除重复单位,汇总形成一个大库,确保底册名录全面。

二是剔除异常单位,确保底册“净”。针对部门提供的行政记录杂乱特点,既包括正常经营单位,也包括注销等异常单位,区经普办通过注册企查查会员,获取了工商注销单位名录,又通过税务局获取了税务登记异常单位名录,专业人员将注吊销、经营异常、严重失信、税务登记异常等不属于普查对象的单位全部剔除,确保普查底册干净。

三是整合部门资料,确保底册 “实”。剔除异常单位后,区普查办将税务正常纳税单位、参加工商年检单位、编办及民政登记单位进行了整合,形成一个数据库,每一条记录既包含工商登记信息,也包含税务登记信息,并分部门来源进行标注,方便普查员在清查时查阅,为普查员提供了详实了参考依据。

四是分解单位地址,确保底册 “准”。为确保每一家单位都能准确的分解到街道、社区,普查办组织街道普查员人员一起对注册地址不详细、地址模糊的单位进行分解,将每一家底册单位区划代码都细化至12位,减少了后期清查时街道间、社区间排重的工作量,也为普查数据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点面结合、内外齐攻,促清查进度

经济普查实质是在搞准各类单位的基础上,对单位进行经济指标调查,在单位清查阶段,要确保基本单位不重不漏,这是保证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

一是地毯式推进,全面覆盖。按照划分的普查小区,制定路线图,发动全区1500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地毯式挨家挨户扫一遍。在入户调查时,除登记现经营单位外,还会追问是否有其他公司一起经营、是否注册过其他公司等,努力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防丢防漏、找全找遍、核全核实”,确保清查“零距离、无缝隙、全覆盖”,不重不漏不错。

二是点对点催报,逐个击破。针对小微企业“隐身”的情况,区普查办在前期全区“地毯式”清查的基础上,梳理了未登记单位名单,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企业法人、会计人员、报税人员的联系电话,通过移动短信平台点对点发送催报短信,逾期未报的继续发送短信,直至企业与社区普查员联系。全区共发送催报短信30万余条,一大批“隐身”的企业浮出水面,切实提高了查找率。

三是借助外力,攻破条块。在单位查找遇到瓶颈的情况下,突破常规,从财政局调取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名单,协调税务局召开专题会议,协助填报上述公司代理单位的清查台账。全区80多家代理记账公司参加了会议,反馈所代理的公司名单3000余家。教育系统、卫生系统、机关事业等领域分别由教体局、卫健局、统计局负责催报,切实解决了条块清查难度。

四是设计软件,抓住个体。对固定夜市、集市等个体户集中区域,平时找不到这些个体户,经营时间又是个体户最忙的时候,不宜进行调查。针对此种问题,开发了个体户调查软件,采取个体户自主申报的形式上报调查资料。被调查个体户人员扫描二维码,填写调查资料。普查员可以通过后台汇总查看上报的调查表,根据填报的摊位号可以判断哪些没填写普查表,再通过摊位管理部门通知这些个体户填报,这样既避免了在个体户营业时打扰业户经营,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细化指标、辅助审核,促登记质量

为扎实提高普查登记数据质量,区经普办自创工作“小妙招”,可操作性强,实践效果较好,省经普办到我区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市经普办在普查工作动态进行了全市推广。

一是细化入户询问指标,数据提质可追溯。为切实提高个体户抽样调查数据质量,针对个体户没有账、日常花销与经营混为一体的特点,区经普办将调查表9项指标细化为36项指标,平均每一项指标细化为4个小项,基本涵盖了个体户日常成本支出方向,有效改善个体户瞒报现象。普查员入户调查时,按照细化的指标逐项询问普查对象,再将细化的指标汇总,即提高了调查数据质量,同时也为后期审核提供了依据,在查询时可追溯。

二是编制辅助审核公式,数据抓源提效率。针对企业填表质量不高,逻辑关系不合理,无法通过程序审核等情况,区经普办根据平台设置的审核条件,按照行业分类编制了7个专业、共150余条辅助审核公式。普查对象在填写普查表时,普查员对照辅助审核公式逐条审核,审核不通过的与企业财务表进行比对查看是否填错,需要写说明的在审核公式后面填写数据异常说明,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同时通过查阅普查对象填写的说明,节省了多次跑企业核实的时间,提高了普查效率。

三是粘贴指标解释标签,数据可控提质量。针对“应付职工薪酬”、“从业人员”、“应交增值税”等容易漏报、错报的问题,制作了“指标解释小标签”贴在普查表该项目旁边,标签用红色纸或者其他有颜色的纸打印,容易引起填报人的注意,减少因对指标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错报、漏报。

(四)抓大统小、梳理清单,促审核评估

数据处理与审核评估阶段既是普查数据的产出阶段,也是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最后阶段,需要普查机构对普查员获取的初步数据进行审核把关,也是整个普查数据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关。

一是抓大不放小。严审“一套表”单位,加强对营业利润、增值税、薪酬等重点指标审核,评估各项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指标间的匹配性,在一套表平台发送指标解释信息,针对薪酬指标每一家企业都核实一遍,确保不漏项。全面把控“非一套表”单位。各相关专业人员除了对基层上报数据从逻辑性、匹配性、合理性等多方面进行审核外,还及时汇总数据,对综合数据进行评估对比,与历史数据、行业均值、部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重点关注“个体户”调查。在前期普查员调查的基础上,局专业人员对普查结果进行了抽查,并根据抽查结果进行了整改。各专业对个体户按照行业、地域进行汇总,测算均值,与历史数据、其他区市数据比对分析,查找低于均值的个体户再次核实,确保调查数据属实。

二是梳理问题清单。将填报数据与部门资料比对,对相关指标与部门数据不一致的全部进行核实修正。区经普办每天梳理与部门数据差异清单,下发街道、社区核实。各专业即时对已上传的普查表进行综合审核,及时汇总84个行业大类、6项指标情况,每天列一次问题清单,并反馈街道经普办核实修改,实施滚动消错管理,及时消除审核错误,提高数据质量。

三是借用“外脑”。针对第四次经济普查的专业性强这一特点,每个街道聘用了2-3名财务专家,负责对整个街道的数据质量进行全程把控。社区收集一定数量的普查表后先交到街道经普办进行人工审核,财务专家运用多年的经验,肉眼可辨哪张表填写的不规范,哪些指标填写不合理等,将不合格普查表打回社区再次进行核实。在专家团队的加持下,普查的数据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对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

普查数据质量的高低离不开科学的组织实施和各级普查工作者的勤奋工作,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普查方案,某种程度上讲更具决定性。现就提高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谈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各种商业平台、政府公共平台获取普查数据,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普查。大数据的应用会给经济普查带来全新的面貌,单位错漏更少、经济数据指标更加准确、人财物需求更少、处理时间更短。

(二)全面清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普查员的工作职责重点放到“摸清单位”上,对普查员的统计专业业务要求相对不高,使其承担的任务和其能力相符,比较适合其完成“摸清单位”的任务。由专业人员对“非一套表”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再进行整体推算。两种方式结合即节省了人力物力又提高了普查数据质量,达到普查的目的。

(三)产业单位由法人单位填报。不论单位清查还是正式登记,法产关联审核一直是工作量较大的,而且因为法人和产业不在同一地区,造成关联审核错误较多,修改时需要不同地区统计机构沟通。为减少工作量、提高普查质量,建议由法人单位负责填报下属产业单位的信息,由普查机构根据填报的区划代码分解单位数和经济指标到相应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