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

摘 要:《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着作。关于《山海经》的性质有多种说法,本文从"神话说"的视角来展开论述,讨论《山海经》神话的分类、神话思维,更重要的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 神话

一、《山海经》的性质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祀外,还包括对我国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的性质,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地理说”、“形法说”、“巫书说”、“神话说”、“信史说”、“古小说说”、“五行说”、“类书说”、“天文说”等。

《山海经》是保存原始神话数量最丰富的古代典籍。全书虽然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却收集了上百个神话故事,塑造了多种奇形怪状的神话形象。然而我国社会受神话历史化的学术传统和儒家“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实用理性影响,我国的神话研究长期未得到广泛重视,相对薄弱。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传入,中国神话研究进入一个发展迅速的新阶段。明确界定《山海经》为神话集是比较晚近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茅盾首先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而后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成为“神话说”的举旗扛鼎之代表。

本文从“神话说”的研究视角来展开论述。

二、什幺是神话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在想像里并借助想像以政府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在古代民族的这种“幻想”中,实际上包含着他们“史前时期”的心理表现和精神倾向,同时也记录和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情形。正如鲁迅先生所述,“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马晓宏也曾说 “神是观念的产物,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把它归结为某种超现实的力量的存在,于是便产生了神”。所以,神的观念实际上是自然界神秘力量在人们思想中的一种想象或幻想,也是先民心理、观念、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反映。神话故事是人们对于眼前不可理解的人与自然现象世界的解释和现象。

三、《山海经》神话的分类

对中国神话分类,必须充分考虑中华民族早期发展的特殊的历史道路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神话的本质特征。

根据神话的主要内容可以把《山海经》神话分为如下几类:其一,解释天地自然和人类创生的神话。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烛龙之神,“视为昼 ,瞑为夜 ,吹为冬 ,呼为夏。不饮 ,不食 ,不息 ,息为风”,他的生理行为直接影响了自然现象。其二,洪水神话。如“鲧切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其三,战争神话,如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的一场大战。其四,英雄神话。这些英雄大都有神异的经历或本领,有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如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射日的后羿、治水的大禹。人类自身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了。

四、《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从《山海经》记载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思维逻辑的演变,原始先民的思维不断由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这个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由观念思维向具象思维的演变。如《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有蛇焉,名曰肥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我们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于“蛇”这一概念已经有了具体的形象描绘。其次,由具象思维向神秘思维的演变。这多体现在《山海经》中关于半人半兽或人面兽身事物的记载。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半人半兽形象的迷茫。最后,由客体思维向主体思维的演变。突出表现在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例如《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其实是对自然的抗争,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原始先民开始重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山海经》主要以神话形象的辩证创造,凸现了主体生命的精神性超越,又以神话经验结构的伦理性、道德性,把原始民族崇高的精神本质充分地渲泄了出来。神话思维主体意象客体化、具象体验、浓烈情感体验、神秘隐喻意象在《山海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幻想,灵异的主角,诡谲的情节,浪漫主义的传统和一个民族的品格等等,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可以说是一个地域文学创作的源头与武库。

1.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1)《楚辞》

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楚辞》与《山海经》神话关系颇为密切。神话思维在许多方面如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间等都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特色相契合,包含有丰富神话思维的神话传说经常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素材。

如屈原的《天问》直接就是对《山海经》神话的“诘问”,“它记述了女娲、羿、鲧、禹、简狄、后稷、舜、王亥、伊尹等人的神话”。《九辩》《九歌》名称直接地取自于《大荒西经?夏后开》:“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2)陶渊明《读<山海经>》

陶渊明直接以神话入诗, 十三首诗用近乎书评的语气,表达了使人对《山海经》中王母、长生不老、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夸父逐日、青鸟传音、扶桑浴日等神话的感慨。表达了他忧愤积广的逸世情怀,表达了他对光明、自由和美好生活的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恨之情。

2.《山海经》神话与散文

《山海经》也作为文学素材,被吸收进散文的创作中。与《山海经》神话结合最为紧密的,则是辩丽横肆《庄子》。神话本身就包含初民原始哲学观念的表达,而诸子散文为宣扬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编为寓言的形式,旨在表情达意中有所寄托。

3.《山海经》神话与小说

《山海经》神话从整体上形成了吉凶、福祸、善恶等二元对立的神话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明清神魔小说创作就受其影响,其中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山海经》神话的这种二元对应的神话思维模式。丰富的直观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

吴承恩的《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 …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而《西游记》中可以看到很多受《山海经》神话影响的痕迹。例如,两部作品天神体系的构造、对天庭的幻想是相似的,师徒四人路上遇到的妖怪形象与《山海经》也有一定相似性,并且秉承了《山海经》神话中的“万物有灵论”。

六、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神话似乎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但“神话”作为远古先民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我们窥探他们生活和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资料库,其中蕴含的文学思想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源泉,有着永不褪色的魅力。书籍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化源于原始初民对世界的认知,《山海经》所隐现的神话原型及神话思维是对原始先民认知力的最好体认。作为上古的一部百科全书,其意义价值是巨大的,挖掘空间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