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龙 张伯畅 邓发桥 单天健

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熙熙攘攘地进入了21世纪,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生活物质条件上的飞跃,也有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面面旗帜冲上云霄,一条条马路通向五湖四海,我们庄严而又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又回来了。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一部分人开始陷入了迷恋自我、醉生梦死的状态。西方的有些学者在研究了中国的现代社会形态,甚至妄言如今中国的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周恩来了,中国的文明知识昙花一现,而后逐渐走向消亡。且不说他们为何有此论断,我们最先应该思考的是,记忆中永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周恩来总理,真的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与大多数伟人一样,周总理成长经历是坎坷的。他出生于江苏淮安的一个破落的大宅子,这个大宅子在当时可以说毫不起色。在周总理童年的时候,本不宽裕的家庭,由于早年嗣父的去世,人情世故的变化而雪上加霜。在他幼小的肩膀上承担着成年人该有的家庭压力,但生活并没有因为这个少年的悲惨境遇而有所怜悯,他的生母和嗣母先后被病魔夺走了生命,生父为还债背井离乡,这个破落的家庭更加摇摇欲坠了。但是这是不幸的遭遇在周总理眼里却成为了他成长必须迈过的第一道门槛。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反而这使得他磨砺出了坚韧、隐忍的性格。后来在伯父的帮助下,他来到了东北的学堂念书,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近现代的知识,从而为他打开了人生的一扇大门。这个坚强的小伙子从南到北,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如饥似渴,他对学习的较真程度和天分让学堂老师瞠目结舌,和他同一届的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南方来的帅小伙的名字周恩来。时间再往后推移,由于他的优异成绩和不懈努力,他有幸来到了中国第一批仿西方教育制度的天津南开学校。可以说,他一生的民主革命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就在这里有了基本的轮廓。这也是他后来留学日本和法国的跳板,在法国巴黎,他加入了他一生中为之鞠躬尽瘁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当他再次踏上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已经褪去了年幼的稚嫩,身上散发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熊熊烈火,

目光中一片重整河山的壮志伟业。为此,他在《共产党宣言》的背面写上了这段着名的话:“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早在南开学校的时候,周恩来就已经向所有人表明了他日后的雄心壮志。新生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向所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为什幺而读书?”同学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说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有的说是为了父母而读书,也有的说是为了识字算账而读书。这个时候,唯独只有周恩来一个人回答“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字字铿锵有力,一下子点醒多少睡梦中人。到了现在这个社会,理想信念开始滑坡,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西方学者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变化,得出了中国人正走向一条自我灭亡的结论。从客观上来说,这种说法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战乱横飞,炮火连年,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国不是国,家也不是家,像周总理的那批同学理想信念比较迷茫,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念,我们尚且可以理解。可是现代社会这幺充足富裕的物质条件和高度发达的教育制度下,我们还是有一部分人忘记了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他们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想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像周总理这样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在他们眼里看来只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大傻帽”,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

心里装着国家的人,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就是整个国家的富强和繁荣。他们已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和荣辱得失融入到了整个民族的兴衰变化。在红军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有人曾经问过周总理,国民党那边一直都等着他的回归,蒋介石也经常放出话来,只要周恩来愿意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大门永远为他打开。周总理并没有回答他,而是在纸上写下了“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起来,我们中有一些人的精神境界反而降低了,对待中国的伟大复兴之路变得冷淡起来,党性意识薄弱,忘记了如今的和平生活是像周恩来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汗水辛苦换来的。周总理一生中都不敢忘记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革命先烈。他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不止一次的强调,革命是会有牺牲的。我们是幸存者,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这样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烈士。

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的新社会了,我们可以自豪的告诉这位为国家为民族砥砺一生的老人,天安门的飞机不但数量够了,而且质量也上去了,再也不用像当初那样来回飞行两遍。中国已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冲锋舟上了,他呕心沥血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当初送他离开的十里长街,现在也应了他的梦想,繁花似锦,高楼林立。但我们不会忘记,41年前,这里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捧空气,他们都还记着,这里是我们陪总理走过的最后一段旅程。他累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