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丽

摘 要: 本文在简要阐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实诉求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农业县嗲话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问题;优化路径

“十二五”以来,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连续多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现代农业指标都取得了新的增长,为“十三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面对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增速趋缓这一新常态,切实有效地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1、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增长方式虽然赢得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的可持续原则基础上的人类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可持续的农业是一种再生循环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过程。有机农业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种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是一种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外源投入品的污染、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2、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战略耕地资源短缺

截至2015年底,辽宁耕地面积为497.74万h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12%,除辽河平原相对肥沃外,辽西、辽北大部分耕地土质贫瘠,地力差,产量低。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中低产田面积280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6.3%。水资源严重不足。从总量上看,辽宁省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世界平均水平的1/8,水资源地域和时空分布的矛盾突出,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并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7.4万hm2,高产稳产农田比例较小,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

2.2 集群经营水平低下

土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地流转既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辽宁土地流转规模稳步推进,但速度较慢,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86.7万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3%)7.7个百分点。辽宁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制约了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2.3市场竞争不高

辽宁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加工、销售环节服务较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是初级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多、具有较大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集聚度、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4创新能力不强

辽宁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人才缺乏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辽宁面临的严峻问题,农业科研专家队伍极不合理,断层断档问题突出; 科技创新工作缺乏高水平科技团队支撑,领军人才极度缺乏;农业科研优秀后备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辽宁财政支农资金虽不断增加,但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明显不足。而近两年,辽宁省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中断,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受到重大影响,用于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的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工作无法开展,农业科研基地规模小、质量差、设施和功能落后局面难以改善,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3、辽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3.1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升级转型

一是做好产销信息服务。在加强市场监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供求、市场价格等信息,为农民开展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二是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田头开展现场指导服务,建立挂钩联系点制度,推广单位和技术人员领种示范田,并发挥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功能,示范推广成功模式。三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服务。选出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农民工、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其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有针对性对其进行各类项目培训,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

3.2 完善保障体系,释放更多效能

现代农业属于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产业,近年来围绕产业发展,中央和江苏省出台了大量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要认真研究政策,搞好调研,确保符合条件的主体都能享受到补贴,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破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积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确保省级农担公司为农民提供担保服务;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逐渐增大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分摊比例,增强银行的风险防控意识;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发生猪养殖、养鸡、蚕茧、奶牛、食用菌以及淡水鱼虾养殖等其他品种保险,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3.3推进结构改革,施行价补分离

当前,辽宁省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状态转向平衡状态,特别是粮食等部分农产品还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一是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重点扶持粮食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和鲜储产业发展。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因为这些主体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接受能力较强,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方面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更具优势,因此要进行特殊支持。

三是要做好农产品价格机制“大修”。目前辽宁省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一定程度上把价格和补贴结合在一起了,即“保供给”和“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合为一体。今后我们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实施价补分离。一方面,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消除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沛,贾可.辽宁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7(06):63-68.

[2]赖晓璐.推动辽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16(05):76-78.

[3]李宁顺.辽宁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6(26):64-65.

[4]张淑芳.辽宁县域农业产业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23):208-209.

[5]韩东,王述芬.完善辽宁农业保险机制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J].上海保险,2016(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