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冰

摘 要:“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构建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就是要促进区域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合理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基于此,对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汉中市进行调研,对陕西省汉中市目前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传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集约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使传统农业经济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最终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1-0066-04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从2013 年提出,于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更深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城镇化四化同步的“新常态”时代背景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尤其是县域地区经济结构如何进行调整和选择,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分析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研究“一带一路”和“新常态”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即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现代经济的增长不仅包括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两者的内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威廉·配第(1981)认为,在现有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商业三者中间商业的收益是最大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阶梯递增关系。产业之间具有很大的收入差距,由此带动劳动力发生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从收入较低的产业向收入较高的产业流动。而库兹涅茨(1989)则认为,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结构的变化都可以引起产业经济的增长。罗斯托(2001)则认为,现代产业经济增长产生飞跃,是由于那些具备生产函数的主导部门发出各种扩散效应,例如旁侧效应、前向效应和回顾效应,由此产生了技术创新[1]。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苏迎平博士(2012)认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受到区位条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结构、要素禀赋、技术变动、发展环境、劳务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政策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2]。张晓山(2010)认为,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他认为可以在县域经济范围内,通过刺激城乡不同消费层次居民进行多层次的消费,依靠扩大内需来推动产业的升级,从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发展延伸,推动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第一产业经济与第三产业经济之间的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3]。而中国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2010)认为,经济产业的发展中必须协调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者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奚琳琳(2014)运用协整理论,说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发展,互相影响。经济的增长不仅是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是产业机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5]。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分别从经济改革、产业关系等不同角度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目前学者对于陕西地区产业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尤其是从陕西典型区域出发,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品牌优势和文化、科技竞争优势,进行经济转型发展,则研究尚少。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汉中市产业发展调研及分析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我国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的新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和以往的改革开放不同,将构筑新一轮内陆和沿海同时开放的新格局。也就是要在保持向东部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步伐,从单纯的重沿海发展非均衡模式向沿海、内陆同时并重的均衡模式转变,属于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将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课题组赴汉中贫困地区进行调研,汉中市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及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依靠区域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等。

1.汉中市“茶产业”发展状况。据统计,2001—2014年,汉中茶叶种植面积从29万亩发展到94万亩,茶叶产量也从3 506吨增加到3.3万吨,茶叶产值由5 700万元增加到50亿元。汉中的茶园面积增加了3倍,产量增加接近10倍,产值达到80多倍。可以说,茶业已经开始成为汉中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了100多万茶农增收致富(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早在1980年,汉中地区就先后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的高新名茶。从2005年起,汉中市又将五大茶叶品牌整合,以“汉中仙毫”一个品牌来命名。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公告,明确“汉中仙毫”的质量技术标准,并且受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汉中仙毫”还成为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唯一获得绿茶金奖的国内品牌,受到茶叶专家、参展商、茶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此后,“汉中仙毫”开始以20多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进入到中国茶叶区域品牌前10强,成为汉中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2.汉中市绿色农业发展状况。“猪、药、茶、菜”作为汉中市四大主导产业,均属于绿色农业。据统计,这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四大绿色产业在总产值、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在不断增长,从2007年开始,四大产业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

3.汉中市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状况。汉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很大。2009年,“人民网”举办了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活动,汉中市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城市。据统计,从2010—2014年,汉中市接待游客数分别是1 211万人次、1 504万人次、1 905万人次、2 249.8万人次、2 625万人次,增长率分别为17.5%、24%、26.7%、18%;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48.7亿元、63.5亿元、81.2亿元、10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52.2%、31.4%、29.4%、29.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比重也逐年攀升,分别为9.55%、9.8%、10.6%、12%、13.2%,汉中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增长可以用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和旅游总数以及占汉中市GDP的比重来说明(见下页图2)。旅游业已成为汉中市经济稳定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惠及民生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汉中市三产发展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汉中市的三产发展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绝对值均在不断增长,但是比较而言,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却不断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2014年已经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50%,值得关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中区域产业结构已经不仅是传统的农耕模式,出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升级。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不够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也不尽合理。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1.树立发展现代农业战略理念,将绿色农业发展与农村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农问题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政策理念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应该重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认识,镇、村两级政府部门把发展农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其次,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目标,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产业生产,引导农民从产品生产上转变为商品生产者,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功能。再次,切实做好现代农业园的科学规划,同时邀请技术专家,以现有的产业园为中心,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初步建成现代农业茶园,使现代农业产业科学发展,产业经营市场化。最后,由于汉中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西乡县、镇巴县、宁强县等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自然条件独特,有很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如果将生态旅游产业同当地的茶村文化相结合,可以带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满足游客的市场需求,促进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2.对茶农进行政策倾斜,带动绿色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拓展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确定专人,深入对县域初步建成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组织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生产、技术、销售、经营等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协调处理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把现有的现代农业园、现代农业典型合作组织作为示范,使合作经营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引导更多茶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茶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结构优化和发展。

3.解决三产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社会保障。政府部门逐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通过鼓励农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解决发展资金、技术的不足。同时,吸引更多境外企业来陕投资,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储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现代农业企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引导进城务工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县域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建立农村居民的再就业培训制度。从事第二、三产业,需要新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因此,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产业现状,免费为农村居民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二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

4.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改革的意见,对今后实施土地流转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农村土地流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增进农村居民的利益。一方面,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增强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促进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一是要继续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根据国家政策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在职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其话语权。农村土地流转同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相比较,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只有提升农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将高度分散化的农村居民组织成利益相关的命运共同体[6]。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按照中央改革决定的精神,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不变,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同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用租赁、兑换、作价入股、转让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切实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土地集中连片的现实问题,引导农业产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5.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强化现代农业经营技能培训。从汉中产业发展现状看,强化经营者技能培训,就是要对农业项目经营者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依法经营培训,使他们树立围绕市场发展现代产业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加工技术,成为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经营者。从技术方面分析,要对技术人员,采取定向、订单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的科技服务型技术人员。同时,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技术功能、促进新兴产业开发经营的指导功能。最后,应该做好发展经营培训,多方引导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在产品无公害审定、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申报、产品入市规则、产品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促使汉中产品品牌走入市场,不断提高新兴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农业转型升级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元香.运用主导产业理论开发西部经济[J].经济论坛,2001,(8).

[2] 苏迎平.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3] 张晓山.关于城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金融研究,2010,(11).

[4] 刘福刚.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0,(10).

[5] 奚琳琳.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界论坛,2014,(8).

[6]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