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婷

摘 要: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进行明确的界定,多数发展案例片面追求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农业本身的功能特性。通过分析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区别与联系,对山地旅游农业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梳理,再分析其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今后深入开展旅游农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山地旅游农业;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3-0165-04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旅游农业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形态,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山地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世界上山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不同于平原,山区农村的发展存在更多的限制与挑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鲜有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入探析。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山地旅游农业进行清晰的概念界定和逻辑框架梳理,然后分析该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最后针对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与概念界定

含糊不清或互相冲突的理论体系限制了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展开关于山地旅游农业的分析研究之前,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和对逻辑框架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农业与农业旅游

区分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对本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许多研究中直接将旅游农业等同于农业旅游,仅有少量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的研究,如王德纲(1985)辩证地分析了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认为农业旅游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需要,通过在传统农业经济基础上嫁接现代旅游业而派生出来的,而旅游农业是随着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渐从传统农业经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部门[1]。应瑞瑶、褚保金(2002)认为,旅游农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农业泛指乡村旅游,而狭义的旅游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加工、农村文化习俗、农村自然环境等为基础,为游客提供参与、体验和休闲的一种新型农业艺术[2]。鉴于此,本文辩证地给出旅游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型生态产业,它是以地理区位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是都市旅游。它以农业为基础,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提供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市场,集观光、休闲、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次,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按其功能划分出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载体,将旅游嫁接在农业之上,将农村自然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耕文化和农民习俗等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功能为一体的衍生型服务业,它仍然是一种旅游活动。最后,旅游农业则是伴随着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它依托于旅游市场进行农业和农产品的创新发展,以所有游客为主要消费目标市场,并围绕目标市场调整和创新农产品生产,是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总而言之,农业旅游的落脚点在旅游业,它的实质是依托农业发展旅游业,主要依靠招徕旅游消费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随着发展逐渐丧失了农业本身的功能特性。而旅游农业的落脚点在农业,是依托于旅游市场创新农业生产,在有一定旅游业发展基础的地区进行,从农业的选地、生产、销售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围绕旅游进行,以发展农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型农业。

(二)山地旅游农业

1.概念表述。山地旅游农业是在山区进行的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实质上是依托旅游业发展农业。它立足于山地环境,在有一定旅游基础条件的山区进行,以所有游客为消费目标市场,以创新农业生产、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的,利用山地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耕文化、农村生活和习俗等农业资源,以提供购物、观光、体验、度假、休闲、教育、娱乐和学习等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2.形成原理逻辑框架图。基于山地旅游农业的形成原理及概念,绘制出其逻辑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3.内在机理逻辑框架图。基于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目的、手段和落脚点绘制出其内在机理逻辑示意图(如图2所示)。

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由于产业协同效应,发展山地旅游业产生的综合效益将大于独立发展山地旅游业和山地农业产生的效益,即“1+1>2”。由公式表述为:

山地旅游农业>山地旅游业+山地农业

二、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山地旅游农业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萌芽兴起阶段,到2000年初期的发展成长阶段,最后到如今的较快速发展和规范经营阶段。其经营类型由最初的单一观光型到如今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综合型,地理区位从依托城市外郊到依托景区,向依托全域的目标发展,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单一功能向集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第一,山地农业园区模式。山地农业园区模式是指以山地生态农业为基础,建立现代化特色农业园区,提供给游客观光、采摘、购买等活动。主要类型包括茶园、果园、牧场等,主要针对城市游客的短期休闲和购物需求,游客可以接触到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并在产地直接进行消费,在获得原生态农产品的同时也能欣赏山间优美风景、享受自然乐趣。该模式对当地原有的农业进行种养殖方式的改造,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向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拓宽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第二,山地村寨民俗风情模式。山地村寨民俗风情模式是利用农村生活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历史文化等资源,提供给游客旅游、购物、体验等活动。该模式提供的产品即包括农林牧渔初级产品、特色小吃、特色饮品、纪念物等有形的产品,也包括农业文化体验、少数民族风俗体验、当地历史文化符号体验等无形的产品,其主要针对国内外所有游客,满足游客的体验、学习、购物、观光、娱乐等需求。该模式将传统农业嫁接到旅游市场,加速了农业中有形实体产品和无形休闲产品的商品化,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的村容整洁、环境美化,加速当地的美丽新农村建设。

第三,山地景区资源带动模式。山地景区资源带动模式是指依托于山地资源型景区(如瀑布、森林公园、山川、河流、奇石、古建筑、宗教等山区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反哺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在加快发展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主要针对国内外所有观光体验游客,提供以主打“生态”“特色”“有机”为主的高品质农产品,类型为依托景区建立特色农家乐、体验型农场、休闲型渔场等。该模式依托旅游业发展可有效塑造起旅游农业区域品牌,使得生态农产品在品牌效应下产生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又反哺于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山地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山地农业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农业科技、农耕文化、农业景观等为基础,寓教于乐,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为目的,建立起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博物馆、农业体验园等。该模式主要针对的消费目标包括学生团体组织、公司团体组织、家庭团体、旅游团、旅游个体等,提供给游客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等服务与活动。该模式坚持以农为本,教育、旅游、农业协同发展。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了农业的多方面综合开发利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旅游市场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产生农业的私人定制新型模式,即DIY农业。

第五,山地休闲养身度假模式。山地休闲养身度假模式是利用山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国内外所有具有长期休闲度假需要,以及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需求的游客为主要消费目标,以提供山地休闲、度假、攀岩、健身、娱乐等服务为手段的新型产业模式。主要类型包括有度假酒店、休闲山庄、温泉会所、乡村俱乐部、乡村民宿、露营基地等。该模式立足于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基于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主打高品质的绿色健康农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是高品质、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旅游农业生产活动。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主要发展模式之外,山地旅游农业还有很多其他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都是立足于山地环境,在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和农业基础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围绕旅游市场调整和创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

三、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山地旅游农业的内涵意义。发展山地旅游农业一定要对其概念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否则轻易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特性。山地旅游农业首先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于山地资源型旅游发展而进行的农生生产的创新和发展,它是围绕外来游客这一消费目标市场调整和改造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地消费型农业,不能盲目追求旅游发展而不能忽视了原本农业的功能和特性。

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开发山地旅游农业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农业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开发布局应以科学规划先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农业与旅游循态推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引导,加大投资,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配套的政策,制定山地旅游农业投资优惠政策,完善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多方位增加投资渠道,完善医疗、交通、通讯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强大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以及建设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发展潜力,使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火力全开。

第四,提升档次,规范经营,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才。山区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求“质”而不求“量”,而人们对“绿色”“有机”“生态”产品的需求正好满足了其发展的条件,则应当以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和提供高档次服务为主。而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来推动,应当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一批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团队。

第五,加大宣传,促进营销,打造区域知名品牌。以产品品质为核心,从农业选地、生产到销售全方位推动“旅游+”改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山地旅游农业区域品牌,形成本地区具有明显特色的品牌效应,依托品牌效应,本地区的散户、小规模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能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同时,旅游农业的发展会反哺于旅游业,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旅游质量。

四、总结与展望

山区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问题,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山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承载了实现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美好期望。而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山地旅游农业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注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研究,这不免令人遗憾,尚未形成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效益评价体系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本研究是立足于山地环境探讨了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山地型资源各有差异,所以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时应当因地制宜,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主导产业及特色。日后若进行山地旅游农业的深度探索势必要深入到山地旅游农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产业模式。总而言之,关于我国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农业旅游和旅游农业[J].旅游科学,1998,(4):5-9.

[2]  应瑞瑶,褚保金.“旅游农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家,2002,(5):31-33.

Abstract: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 which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 innovate and reform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ctivities by provide agriculture products and leisure services.At present,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urism-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tourism,and most related cases pursu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gradually lose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m,and makes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also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modes,the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industry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