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伊兰

摘 要:教师的思想道德面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推动高校教育改革,也有助于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对此,根据工作实践,分析师德建设的必要性,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提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3-0092-03

受市场经济转型的影响,利益关系与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作为社会人的高校教师,其角色也一并发生了改变。社会转型让道德传统和现代思潮发生冲突,传统师德中的部分封建陈腐观念迫切地需要更新,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将一种更加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建立起来,且开放的社会价值观也把一定的挑战带给了高校教师。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巨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不论是职业道德观念,还是师德建设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在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开始出现,值得引起重视和研究。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师德是树人的基石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要让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通过自身高尚人格对学生予以教化。要想培养一名好的学生,离不开一位优秀的教师,只有教师自己言行端正,方可使学生受到好的熏陶,帮助学生各方面朝好的方面发展[1]。

(二)良好的师德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基础高低不一,对此很多教师都提出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仅毫无纪律意识,也缺乏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根本听不进教师的话,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而这些都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2]。但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固然让人生气,但却无过,若教师可灵活运用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自身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影响、教育,就可以把师生关系处理好,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推进以德治校的需要

高校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更是对青年展开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德育工作起到的特殊作用,若要确保教学、科研与生活秩序的正常,就一定要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换言之,即有效运用教师与学生的自律,单纯地依靠规章制度往往难有成效。笔者所在学校在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为了顺利通过教学工作评估,很多师生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师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对高校教师来说,往往需要面临诸多职业道德方面的挑战,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高校师德建设管理不到位以及部分高校教师素质不高等。

(一)高校教师自身素养滞后

虽然我们经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实际情况却是一些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培训并没有予以重视,一味地学习专业技能,片面地认为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一些“80后”年轻教师,其经历了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也在成长,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这部分年轻教师往往无法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在追求思想进步方面也表现得并不积极。加之其身份(学生—教师)转换过快,故而出现师德失范的情况,同时也导致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3]。

(二)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缺位

1.高校未有效开展师德法制教育。对高校教师来说,其一项重要行为标准就是职业道德,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现需要教师历经教育、培养、吸收与实践等多个环节,并做到长时间坚持。但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高校所重视的学科往往是一些能够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部分高校的工作重点有失偏颇,忽略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专业教师的术科为其重点关注内容,进而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理工科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却未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与师德意识,而文科与思政教师则普遍具有较高的师德。除此之外,还缺乏健全的体制,既没有建立思政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也缺少强有力的思政工作网络。而且高校各职能部门既没有明确教师在思政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也未对其做出合理的界定,有机整合更无从谈起。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关系更多地在教学、科研联系上表现出来,思政工作未全面覆盖,缺乏针对性,重心不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最大的便是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2.高校缺乏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现阶段,高校的教师奖励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且精神奖励也使用得最多。这种精神奖励表面上看十分风光,但能够获得的人往往很少,一般得到这种奖励的人都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样也使得那些具有较高事业道德,深爱学生且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感到迷茫,师德学习目标模糊。而从物质奖励方面来说,一些高校领导固执地认为,如果把追求物质享受纳入到师德奖励机制内,无疑是在亵渎师德高尚精神。所以,很多学校在开展师德个人评比时,对教师的评比往往都局限于精神方面的,而享受工资福利、住房分配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优惠政策的教师均具有显着特点,那就是具有较高学历、职称以及发表了较多论文和科研成果。如此一来,就导致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加强自身师德培养,一味地追求物质奖励引进,且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样做。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个人中心主义”以及“一切向钱看”等消极思想进入了校园之中,不仅是对学生,部分教师也受到了不良影响,妨碍其爱岗敬业精神的发挥。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许多西方思潮进入了我国,国家和民族意识因为受到中西方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碰撞而被削弱,认同感不强。同时,很多高校教师对于新事物能够积极地接受,所以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之中涉及的价值取向,通过个人价值来代表社会价值,不重视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需要承担的相关义务。并且,各类消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高校教师已形成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教书不育人”和“以教谋私”等情况在一些高校中出现,对高校和谐环境产生了影响。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

创设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有助于推动国家良好发展,其属于促进师德建设效果提高的外部环境,能够将以下方面作为立足点:其一,增强舆论宣传工作,加强社会各个领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确保各个行业均可以给予教育事业一定的支持;其二,正确地发挥榜样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典范,进而引导教师立足于自身岗位,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向模范不断靠拢。对此,身为高校教师,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方面促进师德建设效果的提高:第一,热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对各方面关系予以科学的处理,其中师生关系属于基础;第二,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为人师表而言,其属于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规范;第三,爱岗敬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均需要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指的是在教学工作中忠于职守,属于教师道德规范的基础;第四,严谨治学。指的是教师需要谨慎、严格地对待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树立良好的探求态度,彰显出对教育对象、事业负责的良好精神。

(二)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完善师德建设制度

若要有效加强师德建设,则需把相应的工作机制与制度建立起来,让所有教师自觉完成教书育人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这项内容,将其纳入教师队伍整体规划,并安排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在学校范围内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引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业务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将师德培训教育渗贯穿教师生涯始终,让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得以长时间保持[4]。二是建立有效的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院长负责制,以学校的总体规划为基础,把师德建设的业绩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中,以此对院长与总支书记进行考核。三是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纪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而其中的重点就是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进而积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挂钩,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和培训中。借助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教师职责。

(三)坚持教师为本的理念

高校教师的知识层次通常都比较高,并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与成就意识,因此他们觉得所有工作的灵魂就是思政工作,只要思想通了,其他也就迎刃而解。高校领导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衡量教师教育工作时,看是否让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创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体来说就是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多关心、了解他们,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改善其学习、工作与生活条件,有机结合师德教育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更大的平台,使之能够施展才能,发展自身,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俗话说“百业教为先,育才德为本”。新时期,要求思政工作与现实、生活相贴近,一定要联系实际情况,在具体业务工作落实中,不仅仅只是读文件,学精神。高校各级党组织应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将重点突出,抓住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借助开展师德规范的讨论、宣传以及各种群众活动把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的同时,提高其鉴别力,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同时,围绕教育育人,在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落实国家对教师思想工作的各项基本要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敬业精神、为人师表等,引导教职工正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行为,准确把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导向。

(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自身行为品质。教师的行为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教师来说必须具备正确的“三观”,将自身品德修养不断提高[5]。高校教师应通过自身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榜样;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对其进行严格要求,在做到不偏袒的同时,更不讨好、利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6]。在平时的生活中,穿着不应过于奢华,要与自身年龄相符,大方稳重,具有感染力、亲和力。

2.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需立足于育人,将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其中就包括文化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新时期,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教材的讲授,而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分别从横向、纵向方面提升自己。若要把一堂课讲好,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展开深入挖掘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如此一来学生的接受度才会高。另外,教师还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展开学习,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积极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结语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若想真正把“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扮演好,就必须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尤其需要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正确“三观”树立起来。高校应积极进行师德建设平台的搭建,对师德培养机制予以建立健全,共同助力师德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芳.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C]//2012年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

[2]  邹淑珍,易辉煌.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1,(4):24-28.

[3]  陈莉蓉.市场经济下高校师德建设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4]  阮晓菁.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内涵及建设研究——基于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师德建设情况的调研[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178-183.

[5]  王养利.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6]  张文利.浅析市场经济下的师德建设[J].今日湖北,2013,(8):143.

[责任编辑 辰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