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菁

摘 要:生产力是分工及分工发展情况的决定因素,由此可知生产力和分工存在十分紧密的关联。一方面,分工的发展情况由生产力决定,另一方面,当分工获得良好发展后,生产力也会受到促进而进一步提升。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分工与创新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从分工的广度来看,生产力越是发展,分工所包含的内容即产品就会不断创新,而分工的深度则体现在工艺创新上。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良性运动下,经济也不断发展。因此,对分工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探索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分工;创新;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04-03

一、分工的起源及其内涵

(一)分工的起源

实际上,马克思并非分工的提出者,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有许多学者将目光放在分工理论上,尤其是亚当·斯密,他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进行发展,然后以分工这一视角来研究经济学。而马克思则在继承和总结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与研究方法后形成了自己的分工理论,并且在后人的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中,理论日趋成熟。

马克思唯物史观由诸多部分构成,分工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分工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组织形式,一切社会矛盾都从此理论中产生。同时,分工的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方面,分工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让不同的劳动者去掌握不同的劳动技能,而劳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另一方面,分工通过改善和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分工的内涵

“分工”就其本意来讲,是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劳动。但马克思则认为分工是具有双重维度的。首先,它是生产力的外化,是自然与人关系的反映;其次,它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中形成的,是个体与个体关系的反映。这两种维度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前一种分工是不可消灭的,在各个历史发展以及生产力发展阶段都存在的分工,其存在条件是商品生产者拥有生产资料。令人类多种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令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是其发展的动力以及目的所在。后一种分工指的是需要进行消灭的,只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时才会形成的分工,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并非出于人们自愿,而是无产者为了得到物质资料,满足生存需要而被迫进行的各种劳动,其存在条件是特定生产者拥有大量生产资料,当社会生产力获得更大发展之后,就必须对这类分工进行消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提出,一定生产力发展是真正的分工的前提和基础所在。也就是说,唯有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生产者的创造才能够既令自己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令从事精神劳动的人群的需求获得充分满足。也只有一部分人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精神劳动上,令精神、物质劳动充分分离开来,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分工。

二、分工的发展:与生产力及所有制形式

社会发展于两类矛盾运动中,这两类矛盾运动一是存在于所有制形式和分工之间的矛盾运动,二是存在于生产力和分工之间的矛盾运动。所以如果要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分工所起到的影响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生产力与分工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分工。若是从分工形成过程这一视角进行观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形成分工。马克思提到,不论是何种生产力,只要它的发展并不只是增加了量,便都会助推分工的发展。换言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分工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分工发展的推动力,所以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生产力当前发展程度是分工发展程度的决定因素。

2.分工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由前文可知,生产力当前发展程度是分工发展程度的决定因素。同时当分工获得进一步发展时,也会助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清楚生产力发展情况,了解分工发展情况即可。通常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分工发展程度能够充分体现其生产力发展程度。另外,当分工细化之后,各类人群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为了满足人群的多样需求,生产力水平便需要得到提升。

(二)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辩证关系

1.分工制约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在分工理论中提到,劳动产品、工具、材料等与个体的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分工的发展阶段,当分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之时,这一关系也就不同。换言之,当分工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之时,会令生产关系出现相应变化,而且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受到分工的约束。马克思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为研究对象,以其发展期间的各类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内容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所有制形式发展历程为:最初为部落所有制,后来随着分工水平的提升,所有制形式发展成为两类所有制,这两类所有制首先是国家所有制,其次是古代公社所有制。等到了土地耕作以及手工业发展时期,由于前期分工并不发达,所以形成的所有制是封建等级所有制,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后,所有制形式发展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对这一所有制形式进行了深入考察。在资本主义时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观察,其中分工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大工厂工业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机器生产。在这一阶段,机器起到主要作用,人起到辅助作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分工将会进入共产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所有制形式会变成共产主义所有制形式,之前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消灭,自然分工也将不再存在,只会存在自愿分工。

2.所有制形式对分工具有反作用。通过分析发现,劳动产品以及它的所有权在经济社会中的分配情况首先会对再生产投入产生影响,从而对分工的发展进行约束。其次,不论是社会资源分配,还是资料所有性质,抑或是分工的性质,其决定因素都是所有制。在资本主义时期,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大部分人是被剥削者,而少部分人是资本的拥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穷困之人为了获得物资资料,不得不接受被奴役的命运,当个体活动固定后,分工便得到了细化。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发展情况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程度,同时所有制发展又会被社会分工发展水平所影响。换言之,各类所有制形式、各类社会活动形式都是基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此时便容易产生阶级对立的问题。